圖錄所顯示的這件書法作品,是趙之謙〈行書張雪林五言絕句軸〉未署款的作品,此圖摘自於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大東書道」月刊(通卷五一四號)。
圖錄所顯示的這件書法作品,是趙之謙〈行書張雪林五言絕句軸〉未署款的作品,此圖摘自於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大東書道」月刊(通卷五一四號)。
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似一張起草的稿紙,原本應是要寫成〈屋雪林絕句十首之三〉的:「種菊一百叢,九月開盈枝。莫言無好花,花開較節遲。庭前無繁植,竹附梅坡。雖然無巨蔭,明月飛來多。十年插柳枝,今與高樹齊。垂條綠春風,上有流鶯啼」四連屏之作。
此作應是他已丟入字紙簍的廢棄作品,不知是哪位識者拾起,因而被留存至今。
現已裝裱成直幅卷軸,近人蕭蛻庵鑑定後請其師品題,其師乃近代書畫巨匠吳昌碩,於右側題詩一首,曰:「悲盦好演安吳筆,飽墨鋪豪意斬新。守闕抱殘吾輩事,車工箸述又何人」,並題記。彼時吳昌碩年七十六。
趙之謙實踐包世臣的「碑學」論述,致力於北碑的創新,他將魏碑剛勁的筆調,寫成活潑飛動的草楷體。
吳昌碩用「好演」形容得極好,說明趙之謙不抱殘守闕。綜觀趙之謙初以顏真卿筆法為主,後來受鄧石如筆法影響,開始參雜篆、隸的筆意,之後學習〈龍門二十品〉,捨棄剛建的魏碑刀趣,偏重圓潤的篆、隸筆法,轉折不避側鋒,更善於側鋒筆法,走筆左右跌宕,筆姿曼妙。
趙之謙的篆刻比書法好,尤其邊款極為精采,他將漢代畫像、佛教造像及魏碑字體等,運用於邊款,擴大並豐富了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