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介紹過一個關於神童孔融的機智故事。話說三國名士孔融少年時曾去赴宴,有賓客想考考孔融,便撫著棵槐樹問此是何樹。孔融答「松樹」。那人笑道:「明明是槐樹,你怎說是松樹?」
孔融答道:「您是長者,我稱您為公,公站在木旁,自然是個『松』字。」眾人擊節叫好。
另位賓客不服氣,撫著棵松樹問孔融此是何樹。孔融答是「槐樹」。那人嘿嘿笑道:「不對吧,這明明是松樹啊。」
孔融笑道:「您面目猙獰,像鬼,鬼站在木旁,豈非『槐』字?」
孔融自然十分機智,但說槐其實也並不侮辱那位賓客,細究起來還有拍馬屁的嫌疑呢!此話怎講?
《周禮‧秋官》裡記載: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就站在槐樹下面。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後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為三公宰輔地位的象徵。那位賓客如果曉得這層含義,知道孔融稱讚他是能晉位三公的「潛力股」,怕是作夢都會笑出聲來吧!
槐樹學名「國槐」,又名「槐蕊、豆槐、白槐、細葉槐、金藥材、護房樹、家槐 、六年香、中槐、土槐」等,是中國著名的文化樹種。古人很怕鬼,為何給槐字配個鬼旁呢?原來,槐樹一名源自「晦暗」。古時「槐」與「晦」讀音相近,「槐樹」即「晦樹」,表示樹冠晦暗的一類樹。
那為什麼槐樹晦暗呢?從生物學上看,一是因槐樹樹冠濃密,呈雲團狀;二是因槐樹有根瘤菌,使其樹冠宛若墨綠濃雲,墨綠自然是晦暗之色;三是因槐樹易滋生蚜蟲,蚜蟲分泌物落到地面把地面染成黑色,槐蔭下常呈黑色,同樣有晦暗之意。
槐樹的花稱「槐花」,也稱「槐蕊」,花蕾則稱「槐米」。槐花適於觀賞,清香可食用,並能入藥,很得國人青睞。詩人也創作出很多精采的槐花詩詞。唐代羅鄴的「欲到清秋近時節,爭開金蕊向關河」;賈島的「日午路中客,槐花風處蟬」;羅隱的「槐花漠漠向人黃,此地追遊跡已荒」;杜荀鶴的「客路客路何悠悠,蟬聲向背槐花愁」,在唐詩裡都算得絕唱。
白居易是槐花詩的巨擘,佳句頗多,像「槐花滿院氣,松子落階聲」,「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閒從蕙草侵階綠,靜任槐花滿地黃」等詩句,真算得是槐花的知音啦!
明初,由於北方戰亂頻仍,各省人口銳減,明政府便從山西尤其是洪洞縣大槐樹下往各地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歷史也許早已湮沒了先民移民的血淚,但大槐樹的根卻永遠扎進了人們的心中。或許這就是槐樹的文化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