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 人共菊花醉重陽

常書偵 |2012.10.23
1735觀看次
字級

又是一年重陽日,秋風送爽菊花香。菊花因在九月綻放,又稱「九花」,故而九月別稱「菊月」。九月九日,也稱「菊日」。「九九」諧音「久久」,又成為長壽的象徵,因而菊花又被譽為長壽之花,重陽賞菊,最是民間一大雅事。

早在魏晉時期,文人雅士重陽日聚會賞菊賦詩成時尚。田園詩人陶淵明,便是賞菊名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經典詠菊之作。

到了唐代,重陽賞菊已蔚然成風。這從詩人們的詠菊詩中可見一斑:

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白居易的:「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詩以詠志,黃巢的〈菊花〉詩更是不可一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除了觀賞菊花外,人們還喜歡把菊花插在頭上,杜牧就在〈九日齊山登高〉詩中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重陽賞菊之風仍盛。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九月重賜,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京城處處菊開,上至君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都把賞菊當作一件盛事。

到了元代,延續重陽賞菊之俗,有關漢卿〈沉醉東風‧重九〉詞為證:「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明代,重陽賞菊之風不減:

《明宮史》中有「九月,御前進安菊花……宮眷內臣自初四日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的記載。

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並稱為明代「四大奇書」的《金瓶梅》,在第六十一回中也有詳細描述:「時值九九重陽,西門慶家這天栽種了菊花,還擺放了劉太監送來的二十盆菊花,又喝了一罈夏提刑送的菊花酒。」

另外,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記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可見明代重陽賞菊之風絲毫不遜於其前各王朝。

清代賞菊更上升到一個新層次,人們為了便於觀賞,開始用菊花造景: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輊(車前高後低為「軒」,車前低後高為「輊」,這裡喻指高低),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其盛況可知。

顧祿《清嘉錄》中也記述了蘇州的賞菊盛大畫面:畦菊乍放時,花農們便把菊花挖出移植到器皿裡,擔入城市叫賣,「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儼然一幅大清重陽風俗圖。

現在,每逢重陽佳節前後,許多地方仍會舉辦菊花展,品種不同、顏色多彩、造型各異的菊花應有盡有,令人大飽眼福、目不暇給,真可謂:「歷朝歷代紛攘攘,國人爭把黃花賞,莫道雙九百草衰,人共菊花醉重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