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為什麼大企業會輸給在車庫裡奮鬥的小伙子?」中正大學校友蔡牧民、賴佩芸今年初在美國發表紀錄片《設計與思考》,引起國際設計圈討論;他們認為,有「車庫精神」的人,能創新思考,今、明天返校分享。
蔡牧民、賴佩芸等四位台灣人創作的紀錄片《設計與思考》長約一小時,在美國舊金山、紐約取景,訪問美國知名設計師如何面對難題、解決問題,呈現各界對設計思考的正反意見,受到設計圈矚目,獲影展肯定,還有企業邀約放映。
中正大學資管系畢業、在美國攻讀藝術設計並創業的賴佩芸,擔任紀錄片創意總監;她說,這部片能完成,有很多奇蹟,包括透過美國最大募資平台,四十天募集一萬五千美元,是在該平台第一組成功募款的台灣團隊。
賴佩芸等人希望「用當地人和外來者視角,拍出具啟發性的影片」,親訪設計大師,成果獲紐約大都會雜誌給予「絕無僅有」評價,美國平面設計師協會也認為他們的努力是對全球設計領域的一大貢獻。
紀錄片導演蔡牧民自中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美國攻讀電影藝術並創業;他認為,美國蘋果公司等成功企業,創意大多在「車庫」等小地方萌芽,打敗大集團。他說:「有『車庫精神』的人,總能創新思考,用非傳統方式解決問題;以小規模實驗,提出可能方案,大膽嘗試。」
他說,這是台灣社會必須擁有的精神,不一定要在車庫裡,只要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可以是擁有無限可能的「車庫族」。
《設計與思考》今晚七時在中正大學圖書館播放,畢業六年的蔡牧民、賴佩芸返台,談創作紀錄片歷程,明天上午十時在社科院二二七教室分享「車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