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隔壁的小美考了99分!」
兒子:「那算什麼!我比他多一點。」
媽媽:「哇!你考了100喔?」
兒子:「不!我考9.9分。」
普遍家長都很重視考試,並從分數上判斷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對於孩子到底吸收多少?理解多少?並不去關心。因此造成孩子淪為考試的工具,忽略了學習的樂趣,以及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在社會中,做人做事。
有一位青年從小到大成績都很優異,父母也很滿意,後來還送出國;回國後頂著留美碩士的光環,才踏入職場一個月,就被辭退,原因是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不能成為被需要的人。
盲目的追求分數,讓大部分的青年因為比較,比來比去,覺得永遠都有人比我們優秀,因而失去了信心;或者為了追求更好的分數,失去認識自己,開發、培養自己能力的因緣,到最後,除了成為考試的工具外,反而一事無成,心虛而自卑。
生命是累積的,到了職場,就是做事與做人能力的表現,由果推因,我們應該為孩子著想,現在他所學、所做的一切,未來會成為被需要的人嗎?還是只是在盲目的潮流中,又增加了一位對人生失去方向感的孩子?
我們常常期望孩子成為什麼?但是,我們更應該問他,你想做什麼?行行出狀元,只要是正當的營生,一樣可以活出一條光明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