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安全制度依賴勞保、公保及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使台灣建立相對安全穩定的社會機制。這是台灣社會被讚賞為和諧互助互信的基礎。
如今這個社會安全機制,卻被揭露即將破產,造成人心惶惶。
政府規畫這些制度,強制民眾依法納入保險,繳納保險費,並代為管理基金運用,管理單位人員每年還有優渥待遇獎金,民眾都無異議只得接受,如今事隔多年,卻告訴民眾基金即將破產。這般說詞當然無法令人信服。
仔細追究勞保或公保基金提出即將破產的理由,就是原本政策規畫時沒有詳細精算,原則上只是以每年保費收入扣除支出的現金流量為準,只要每年現金流量為正即可。這仍然是現在勞保、公保基金的主要考量。
後來加碼增加年金支付制度,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台灣出生率降低的人口結構正在轉變,使得精算後的基金未來勢必難以承擔。
這就類似像是二十多年前鴻源及龍祥兩家地下投資公司的老鼠會,必須由後面的年輕納保繳費人口愈來愈多,才能供養基金支付給更多前面的退休人員退休年金。相反的,如果年輕納保人減少,所繳保費無法供養,就可能造成擠兌破產。
現在預估勞保基金在民國一一六年破產,可能使得五十歲以下投保人拿不到退休金。公保、軍保也都不例外。
但是破產前提有四項假設,包括「投資報酬率」、「保費提繳率」和「給付率」等「三率」不變,以及「國庫不撥補」,在符合前述預估下,才會出現勞保基金在民國一一六年恐無法支應的情況。
政府財政單位早已撥款補充給公保基金,將來勢必也要撥補勞保基金虧損,並且還會藉此要求民眾大幅提高保費,減少給付。所以或許暫時不急著擔心破產問題。
民眾要認知理解的是,政府管理運用這些退休基金,現實上是不可能保障自己的未來。原本的承諾,可能會是一場不能實現的風險騙局。
現階段年輕民眾只有另尋其他商業年金保險,預先儲蓄規畫補充。最好別指望這樣的社會保險制度,可以安享晚年。
羅保華(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