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時常聽見孩子們對大人說:「爸爸(媽媽)幫我買○○……」,兒子也不例外。不過在這個時候,我會開始跟兒子分析「權利與義務」、「得到與失去」之間的關係。比方說我會告訴他:「當你不乖不聽話的時候,爸媽是不會答應你買任何東西的;因為你已失去了父母對你當時的信任。」
工商社會快速變遷下的孩子,往往愈加不懂得「珍惜」與「惜福」。孩子生得少了,孩子們也常自以為是的體悟到:爸媽一定會也一定要買給我!果真如此,這一代的父母辛辛苦苦,還常賺不了幾個錢,為的還不都是一兩個孩子!殊不知,如此反覆的利害關係糾葛之下,孩子與父母間的「金錢與物質的價值觀」,早已隨著彼此認知的差距而起了「糟糕」的變化。
我們常告訴孩子:「人的一生絕不能單純的用金錢去衡量。」弔詭的是,我們存在的真實社會就真的是「向錢看齊」!當為人父母者好不容易花了許多時間與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同時,才一轉過頭就發現:孩子又開始向著「物質」靠攏過去……這不也是這一代為人父母的無力之處?
最令人擔憂的是,線上遊戲中的寶物與索命的扭曲價值觀。這是我的觀察:幾個小四~小六的學生每次一碰面,不是問對方「打到幾級了?」就是「花了多少錢買寶物?」、「哪個寶物賣了多少錢?」有些還因為家裡沒電腦,暗地裡背著父母上網咖打線上遊戲。近來媒體也常有青少年動不動就有仇家尋IP位置前來理論的案例。
「愛之適足以害之。」溺愛孩子的父母常以為:「金錢與物質」是彌補無法時時陪伴孩子的最佳利器。或許當下是如此,不過認真想想,當未來我們的孩子不再享有更多物質與金錢的供應時,他們是否會因此而誤入歧途、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了呢?如果不及早讓孩子們體認到「量力而為」的道理,恐怕當未來孩子們伸出雙手等待我們救援時,我們早已失去援救他們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