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這個周末聽到同事談起一位鄰居的家庭故事,令人不勝唏噓,在教育孩子的立場上,過度寵愛或是不平等的對待方式,都可能因此傷害了孩子的人生。而同事鄰居家的故事,不僅僅傷害了孩子的人生,家庭裡每個成員也都因此而受害。
這個家庭裡的父親極度寵愛第二個孩子,但對老大卻不聞不問,非但如此,凡遇到老大和老二之間起了爭執,不管誰是誰非,父親都只處罰老大,而百般偏袒老二。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老大長大後對婚姻及家庭心生恐懼,才三十出頭就抱定不婚主義!老二則是在父親的溺愛下,情緒掌控能力變得很差,結婚後對老婆及孩子暴力相向。母親眼見老二的暴行一日比一日嚴重,在勸子無方的情形下,便和媳婦一同向法院訴請離婚,並和媳婦及孫子搬出住家,獨自在外生活。
好好的一個家庭,如今四分五裂,母親和媳婦、孫子同住,父親和老二一起生活,而老大則獨自一人在外租屋,不願回家和父親同住。
家庭是形塑孩子人格的重要場所,過度溺愛的結果,養成孩子嬌縱自大,我行我素的暴力行為;相對的,過度忽視或不平等的對待方式,也會讓孩子對自我的概念及對人生的規畫產生負面消極的態度。
在一項教育研究調查中發現,現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共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放任型」,不管教也不限制,一味的溺愛與放任;第二種是「權威型」,看到孩子犯錯就施予嚴格的處罰;第三種是有原則的管教,當孩子行為失當時,向孩子詳細說明行為不當之處,並和孩子一起討論與執行改進的方式。第三種方式剛開始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但進行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孩子也開始以父母的方式學習和別人「講道理」,而不是一味的哭鬧或是以暴力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在一個人的心中應該是溫暖且充滿美好回憶的地方。父母在迎接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心中都是充滿愛與期待的,如果能以適宜的方式教育孩子,讓這份愛不斷延續下去,當孩子長大後,再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到來時,也能以相同的心情傳承這份愛。
相反的,當錯誤的教育方式在家庭裡不斷發生時,這份最初的親子之愛,到最後會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傷口,更會給為人父母者留下永難彌補的遺憾!
心情小語:用公平的態度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家庭裡感受到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