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政府拚經濟再出招!行政院昨天推出「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將投資三十三億元,以「新技術、新農民、新產業」為策略目標,打造「節水、節能」的農業黃金廊道,預估八年後產值可增加一倍以上。雲林縣政府則表示,盼解地層下陷,提高農業收益,但要有誘因才行得通。
行政院「一周一亮點」由農委會「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打頭陣,行政院祕書長陳士魁說,該方案不只是防止超抽地下水,還考慮縮小城鄉差距、投資南部、農業加值、節水、節能;他說,要改變雲彰地區,終極目標是要提高農民收益,成為農業發展典範,如果成功,將複製到其他地方。
政院核定四大實施策略,包括設立省水農業生產專區,活化農業資源利用;強化節水農業科技與資訊應用;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引進新世代農民;發展休閒產業,推動傳統農產精緻化及多元行銷。規畫透過「農業雲」提供產銷資訊,設置五座以太陽能為能源的植物工廠、三十七座節水畜舍,培訓一千六百五十名新世代農民。
農委會官員表示,黃金廊道可發揮每年減抽地下水二千四百萬噸,約等於半座湖山水庫,每年可帶動一點二萬人次農業旅遊。
對此「亮點」,雲林縣農業處副處長許永諭表示樂觀其成,但若無獎勵措施或收益沒有更好,恐怕不容易打動農民轉作。許永諭說,農民普遍年紀較大,種水稻機械化生產最省工,如果改種植低耗水的小麥、高梁、玉米等,收穫損耗率仍偏高,農民不願意冒險;轉作後契作商在哪,也是老農民的顧慮。
彰化縣溪州農民直言所抽地下水都屬淺層,找農民開刀是本末倒置。環保團體說,集集攔河堰工程減少濁水溪水源,導致地下水源欠缺,才是根源,希望農委會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