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裡素來盛產神童,而《三國演義》裡的神童尤多。
《三國演義》裡明顯記述過三位神童。第十一回提到的孔子後裔孔融,就是最負盛名的一位神童。演義裡寫他十歲時去拜訪河南尹李膺,稱自己是「李相通家」,李膺問他,他答道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所以是「累世通家」。李膺歎服,賓客陳煒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融應聲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孔融的聰明事跡當然不止這些,像《三字經》中說的「融四歲,能讓梨」,至今傳為美談。
第二位神童是東吳少帝孫亮。第一一三回有一個孫亮十六歲斷案的故事。孫亮僅通過切開蜂蜜中的鼠屎,就斷定黃門誣陷庫吏,其機敏不亞於後世的狄公、包公矣。
第三位神童是與鄧艾一起平滅蜀漢的魏國大將鍾會。第一一七回夏侯霸投降蜀漢,向姜維介紹魏國青年才俊時提到:鍾會七歲時與八歲的哥哥鍾毓覲見魏文帝曹丕,鍾毓汗流滿面,曹丕問怎麼了,鍾毓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神態自若,曹丕又問他,鍾會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鍾會此言回答極妙,既照顧了哥哥,又顯示了才學,不愧是位神童。
不過,這三位神童的結局都不大妙,孔融、鍾會都是被殺,孫亮被廢後自殺。西諺有云:「神鍾愛者不長壽。」看來也適用於中國古代。
此外,還有兩個疑似神童。第一回寫曹操幼時遊蕩無度,其叔父數次向曹嵩告狀。曹操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假裝中風,叔父馬上去告知曹嵩。曹嵩來了,見曹操安然無恙,曹操說:「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神童曹操初顯奸雄本色,只是這「神」不太合乎國人口味。
東吳陣營裡也有位疑似神童,這就是四十三回「舌戰群儒」裡的陸績。陸績成名事件是「懷橘」:他六歲時去九江拜見袁術,袁術給他橘子吃,他捨不得全部吃完,藏三枚於懷中。臨行躬身,橘子掉落在地,袁術問其故,陸績回答:「欲歸遺母。」這段事跡載於《二十四孝》。
演義中的諸葛亮熟知此事,先是笑問:「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後又斥責道:「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把這位孝順神童駁得啞口無言。
三國時還有兩位神童,而演義沒有提到。其一是曹沖,曹沖秤象的故事廣為流傳,小孩子都知道。其二是蔡文姬,《三字經》講「蔡文姬,能辨琴」,說的就是她六歲能從父親琴音裡聽出伏有殺機。曹沖小說裡並未出場,而蔡文姬雖有出場,她的神童經歷卻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