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在新一輪大規模考古中,出土近一千九百件文物,包括十餘件完整佛首。這些文物地層堆積、出土遺物數量、窟前踏道規模等超出預期,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偉表示,經過三年多的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原址展示,並對外開放參觀。
這次出土文物全出自龍門東山石窟區南端的擂鼓台三洞。為釐清三洞窟前建築開鑿、始建以及延續、毀壞情況,龍門石窟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於二○○八年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此處六百平方公尺範圍考古發掘。
根據路偉參與編寫的《東山擂鼓台區考古報告》:擂鼓台三洞窟前地面堆積達四公尺深,自上而下共畫分為七個堆積層,從上世紀末至宋、唐時期。歷經三年多的考古發掘、文物整理以及加固、滲漏水治理等,一千九百件各類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刻造像、建築構件、銅錢、瓷器、陶器等,以石造像殘塊為大宗,還有唐代經幢、等身菩薩殘像、圓雕獅子。其中,一尊圓雕菩薩頭像,保存完整,髮髻藍色,色彩鮮豔,可能為青金石顏料,十分珍貴;有些菩薩像上還殘留有紅、綠、藍色彩繪顏料。
此外,考古還發現大石條壘砌的規模較大的唐代窟前石作踏道,以及唐宋時期窟前道路等遺蹟,這對研究當時寺院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窟前唐宋路面的發現,對研究唐宋時期擂鼓台三洞窟前道路交通情況有重要價值,而發現生活用品等,對研究唐宋時期龍門石窟周邊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