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網路新聞看到一位青年,因為無所事事被父親責備,在憤怒之餘,用鐵鎚打死父親,又氣死癌症母親,受傷的妹妹求救脫逃後,這位青年終於繩之於法。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人倫悲劇呢?
這裡有幾個問題:這個年輕人為什麼會養成無所事事的習慣?變成無所事事以後,他的父母親是關心他?還是責備他?有人喜歡自己無所事事,每天待在家裡,讓父母責備嗎?
我們看到社會新聞揭櫫的是一個現象,但是,現象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卻沒有人去思考;於是──我們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加害者或受害者。
當我們在比誰賺得多、住什麼房子、開什麼車之後,物質取向取代了精神情感,而人和人之間的親情、愛情便相繼被物化,接下來就會發生可怕的情況:愛時無止盡的執取和追求,一旦瞋恨心生起,再親愛的人也是隨時可以拋棄、毀滅,甚至同歸於盡,人也就好像一個杯子、一張桌子罷了,可有可無。
發生上述這樣慘絕人倫的憾事,令人震驚,也是大家不樂意見到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親子一場,當年一定是歡歡喜喜的迎接這個新生命,如何會變成這樣?
或者,如何可以不要變成這樣,佛法教我們:以「自他交換」的立場去體會對方的覺受,讓自己以一顆慈悲心相應、關懷生命,培植更多善緣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