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觀園--溥儀剪辮趣聞

明道 |2006.10.10
1705觀看次
字級

滿族的辮子是他們身上一個重要的部分,如果沒有辮子,他們就會如喪考妣。後來滿清王朝覆亡了,全中國的人都把辮子剪掉,但在北京紫禁城裡的溥儀為首的那一班人,仍然在腦後拖著一條尾巴,怪狀百出。

到溥儀年紀較大,覺得蓄著辮子未免太不合潮流了,才硬著頭皮把它剪掉。而影響溥儀剪辮的人則是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據莊士敦所著《紫禁城的黃昏》一書說,雖然溥儀的叔、侄中有多數沒有剪辮子,但是皇族中已有很多人剪辮子了,所以他也想剪掉;可是宮廷裡的人又強烈地說,任何人都可以剪去辮子,獨有溥儀剪不得,因他是滿人的主子,怎可把祖宗近三百年傳下來的傳統破壞了。
 
溥儀聽了不作聲,某日傳見那個為他剃頭的太監王金發,叫他把「皇上」的辮子剪去!那太監聽見「綸音御旨」,嚇得面無人色,伏地請罪,他哀求「溥儀」另叫別人,他不敢動手將「皇上」的辮子剪掉,這個罪名他是擔待不起的。
 
溥儀見他嚇成這個樣子,便到另一房間,拿起剪刀,自己將「御辮」剪掉了!
莊士敦又說,自溥儀剪辮後,紫禁城裡的辮子紛紛失蹤了,本來有一千五百多條的,現在只剩下三條,那是屬於三個「帝師」的;不久之後,其中一個老師死去,結果只剩兩條辮子了。
 
那死去的老師,是教滿文的伊克坦,他是一九二二年農曆壬戍年,即民國十一年八月初六去世的。另外兩個老師為陳寶琛、朱益藩。莊士敦文中沒有說溥儀剪辮是那一天,今查出係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兩位老師不肯剪辮子,意在表示悲痛和抗議。
 
「皇上」剪辮後數日,當他上中文課的時候,老師見他沒有辮子了,便作七言詩一首,大意是說:洋鬼子無父無君,所以沒有辮子;現在中國的辮子越來越少了,實在是件痛心疾首的事!

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中,關於他自己剪辮一事,說得很簡略,不如莊士敦寫的詳細而有趣。溥儀說:「從民國三年起,民國的內務部就幾次給內務府來函,請紫禁城協助勸說旗人剪掉辮子,並且希望紫禁城裡也剪掉它,語氣非常和婉,根本沒有提到我的頭上以及大臣們的頭上。內務府用了不少理由去搪塞內務部,甚至說辮子可以做進出宮門的識別標誌,這也成了一條理由。
 
這件事拖了好幾年,紫禁城裡依舊是辮子的世界。現在,經莊士敦一宣傳,我看先剪了辮子。我這一剪,幾天功夫千把條辮子全不見了。只有三位師傅(老師)和幾個內務大臣還保留著。因為我剪了辮子,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後來溥傑和毓崇也藉口『奉旨』,在家裡剪了辮子。

那天陳師傅面對他的幾個光頭弟子,怔了好大一陣,對毓崇冷一聲,說道:『把你的辮子賣給外國女人,你還可以得不少銀子呢!』」

溥儀剪辮子,是懷著高興的心情,因為那時候他年紀還輕,有朝氣兼有勇氣。但他的內務大臣耆齡就和他大不相同了。耆齡聽說溥儀剪了辮子,內心痛苦萬分,如果不跟著剪,實在對不起「皇上」;剪呢?又對不起列祖列宗。據耆齡的《賜硯齋日記》壬戍四月初六日云:「上(指溥儀)於初一日剪髮,我輩義應爭,既已不及,則應隨之剪去。五十二年受之父母者,一旦棄去,實有不忍,此舉也,實難委決耳。內事之不堪設想者何許,是不過一端而已。」
 
十二日日記又云:「因剪髮事,不應再遲,而又不忍,胸中輪轉著竟日,覺世間無此感傷之事。人之事君,苟有涓埃之利,雖斷肢體何惜,況我之以此身許之者乎?今無端出此,何敢抗違。然五十二年全受者不能全歸,其茹痛當何如也!」
 
十三日則云:「午刻,遂同均兒剪髮,攬鏡自照,殊難為懷,妻孥亦含悲視之,互相勸解,此舉也,無異自滅矣!」

溥儀的辮子存於故宮博物院,廉南湖有一首詩記其見「御辮」云:「燕雀猶飛戀闕魂,九重忍掃舊巢魂;貞元朝士無人在;一髮千鈞未易論!」記事云:「點查故宮物品,清委員皆不到,甲子舊臘廿六日,余一次到會為監視,於端凝殿查見帽盒一個,原簽曰:『宣統十三年閏五月初三日,上交辮子一條。』」廉南湖此詩充滿遺老思想,自不足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