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心乃是發慈悲心,是佛道修行的出發點,是真正發菩提心之所在。
《摩訶止觀》中詳細說明發菩提心的各種相貌。以下從語言的立場、是與非的揀擇,來說明什麼是菩提心;並且以四種四諦、十二因緣、三諦偈、四弘誓願、六即說與菩提心的關係,來詳細敘述感應道交的菩提心。
一、發心的譯語
首先從語言的角度來看,「菩提」梵語 bodhi-citta,全稱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梵語Bodhi的音譯,漢譯為「道」;質多是citta的音譯,漢譯為「心」,意思為「慮知心」。
發心的翻譯,在佛教經典中,有「發菩提心、發無上心、發無上道心、發真正菩提心、發道心酘酘」等。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才能趣向佛道,此大心即稱為發菩提心、發心或發意。
二、十種濁心
發菩提心,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世間所有眾生雖具有發菩提心的可能性,但卻常起邪心,受其驅使而活著。邪心好像又長又遠的路,極難通達,因此將它分為十類:
1.地獄心:是因貪瞋痴的執著,所起的心;亦即三毒之心任運而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懶惰懈怠、貪求供養、極惡的心,此即地獄心。
2.畜生心:如同海吞眾流或火燃薪一般,起了激烈的嫉妒心,正如提婆達多嫉妒釋迦牟尼佛一般,此即畜生心。
3.餓鬼心:希望名聞四方,受人稱讚,但內心全無道德,卻奢求與賢聖並齊,此即餓鬼心。
4.阿修羅心:輕蔑他人的心;希望常勝他人,不耐屈居人下,如同鳥一般高飛下視,只遵從仁義禮智、相信小善,此即阿修羅心。
5.人心:欣求世間樂,安於這個不完美的身體,滿足愚痴的欲望,這種中等程度的善心即人心。
6.天界的心:天人知道三惡道多苦、人間苦樂參半、天界純為享樂,卻不會一心追求、或執著天樂,此即天界的心。
7.摩羅的心:不論任何事,希望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來做。這種心與支配欲界的大魔王的心相同,雜有惡行,此即摩羅心。
8.外道心:希望睿智聰明、才幹多又勇健,使所有眾生都承認、仰望他,這種只希望世智辯聰的心,此即外道心。
9.梵心:被外境纏著的心,已經止息,正如從石頭中湧出泉水一樣,把內在的欲望斷絕。此心與前述的心相比,就克服欲心這一點來說,其程度很深,非同類可比擬。
但這種心仍被認為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迷界當中,絕不是開悟的心,也就是大乘的心或菩提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