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此人幾歲?」嘉義市興嘉國小上學年起試辦跨領域教學,讓孩子讀詩詞玩數學,並透過圖畫、大富翁、演戲等呈現學習成果。妙趣橫生的教學,讓孩子不再見到數字就害怕,語感能力同時提升。
「詩詞中有不少數字概念,透過課程設計,讀詩也能學數學。」興嘉國小在六個低、中、高年級班級試辦「詩詞裡的數學」。並將把此套教學方式與校內教師分享,進一步推廣。
參與團隊的嘉義市興嘉國小老師侯怡如表示,教學過程中發現孩子有思考制式化、死背題目解題毛病;古詩詞也是不少學生的罩門。學校教學團隊讓孩子先細品詩詞意境、理解數字在詩詞中的含義、學習古典文學中的數字代名詞,再進一步解數迷詩。
侯怡如說,剛入學的低年級,從紀曉嵐《秋江獨釣》「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釣鉤」與杜甫《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揣摩「一」與「半」概念,並請學生畫出詩詞場景。
中年級學習詩詞裡的數字代名詞,以乾隆與紀曉嵐的絕妙對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為例,二個六十歲「花甲」加上三七歲月二十一歲,以及二個古稀之年七十歲,再加一歲春秋,均指一百四十一歲的人瑞。讀到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生平,則讓學生演出「李宅六斤十二兩,二斤四兩是張家」的市場熱鬧,從中學習度量衡。
高年級以韓信點兵講解因數、倍數概念,「童子買肉」等數迷詩帶入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學生反應熱烈,「原來數學沒那麼無聊!」實施一年,老師發現學生語感增強,解應用題時速度較快且成績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