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的校園內最近舉辦了一項名為「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得獎的作品都是一些無厘頭和搞笑的研究題目。例如「團體照要拍到沒人眨眼睛,平均要重拍多少次?」和「為什麼義大利麵折斷時,會裂成兩段以上」等等。
這項獎為了和每年的諾貝爾獎別苗頭,不但選在諾貝爾獎頒獎前夕舉行,還請到真正得過諾貝爾獎的得主擔任頒獎人,煞是有趣。
不過今年引起筆者注意的倒不是這個獎的創立精神,而是其中「聲學獎」的得獎題目:「人類為何討厭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相信大家從小都有這樣的經驗,小學老師上課寫黑板時因為太用力而折斷粉筆讓指甲刮到黑板,發出一聲「嘎」的聲音,頓時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其實這是有典故的。根據研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聽到刮黑板的聲音時都會感到非常不舒服,而這種不舒服和大小聲並沒有什麼關係。除了尖銳的頻率外,據說和人類腦中潛藏的記憶有關。
人類在遠古時代過著和猿猴近似的生活,當時沒有語言溝通,遇到危險時只能靠著發出警告聲音提醒同伴注意,這種聲音必須是令人非常不悅而難以忍受的聲音,才能讓聽到的人迅速避開危險。而科學家分析括黑板的聲音之後,發現它和恆河猴用來警告同伴有危險的叫聲聲紋相同。所以應該這麼說,刮黑板的聲音可能喚起了人類在人猿時代的遙遠記憶吧!
每一種動物害怕的聲音都不同,有人讓狗狗聽刮黑板的聲音,狗狗一點反應也沒有,反倒是擠壓空寶特瓶的聲音會讓狗狗害怕恐懼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聽到指甲刮黑板的聲音機會並不多,即使有的話也不會持續很久,所以並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威脅。倒是無所不在的噪音,對耳朵和全身的健康會有危害。不舒服的聲音我們會馬上避開,但是像MP3隨身聽音樂即使已經到了一百分貝以上,有人還是可以聽一整天。
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青少年長時間以耳機聆聽音量過大的音樂,可能導致他們比上一代提早三十年失聰。他們發現,十六歲到三十六歲的英國人有百分之十四每周聆聽隨身聽二十八小時以上,其中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已經出現耳鳴的症狀。
我們要在這裡提醒讀者,聆聽隨身聽時,每次不要超過六十分鐘,耳機的音量不要超過六十五分貝,若旁人聽得到耳機內的響聲就代表音量太大,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所以說,人類該害怕的其實不是刮黑板的聲音,而是環境中的噪音!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