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虧損不是甚麼新聞。這次的焦點是放在台鐵員工的獎金,讓員工成為社會揶揄的對象,恐怕不是正確的。畢竟員工不能像拉保險拚業績,長年整體營運收入並非全是員工之過。
台鐵虧損的原因很多,包括眾多退休員工的撫恤金、人事行政龐大和國內無製車技術,得以高成本買新列車等。不過還是以運量不足問題尤為嚴重。要達到短期的損益平衡,每日還要增加幾十萬人次。若要弭平過去一千一百億元的虧損,幾百萬人次的日運量恐怕是天方夜譚。這樣的交通環境,正是藍綠兩政黨長期漠視大眾運輸交通所造成的。
即便台鐵有優勢的地方,決策者也沒把握。如台灣黃金通勤帶(基隆—中壢),就有足夠的通勤人口。台鐵在尖峰時段服務也僅止於一小時五、六班。無法跟東京眾多的通勤線,以每兩三分鐘一班比擬。東京的新宿、池袋等國鐵站出入的通勤族都是六、七十萬次。至於台灣的城際運輸,也不算有效利用,如東部幹線就應盡速加開列車。
員工無法對台鐵運量或整體財務結構問題負責。因交通本屬公共服務,如同警察之於社會治安、老師之於教育。公平合理的績效獎勵,應該是對員工的服務熱忱和工作態度。台鐵需要檢視準則,並像公務員績效辦法對全國民眾公開。至於對員工多餘的揶揄,就留給漠視台鐵的台灣政治吧!
陳俊豪(南投市/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