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為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問題,衛生署每年培養原住民和離島地區養成公費生,今年有三十一名新生加入,他們在昨天的宣誓典禮上,誓言學成後回到原鄉服務,守護偏鄉離島民眾的健康。
「我保證,我將憑我的良心和尊嚴,認真努力的學習,學成後返鄉服務我的家鄉與我的族人,深耕在地化醫療,是我們心中懷抱最崇高與應完成之使命。」多位來自原住民部落與離島地區的公費新生,穿戴原住民服飾,舉起右手,宣誓畢業後將返鄉服務,成為一名善待病人的好醫師。
泰雅族的彭爾,牙醫師爸爸也曾是公費生,自小就尾隨父親輪調走過蘭嶼、新竹五峰鄉等離島偏鄉,深知原鄉缺乏醫療之苦;考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後,立志要從事目前國內最缺乏人力的內科或外科。
來自綠島的鄭于安,小時候搭船搖晃約一小時,好不容易才抵達台東就醫的痛苦經驗,讓她在父親鼓勵之下決定從醫,並於今年考上中國醫藥大學牙醫系,極有可能成為綠島唯一土生土長的首位女醫師。
據衛生署統計,我國平均每萬人口醫師數為十七點一八,山地、離島地區每萬人口只有八個醫師。醫師人數偏少的主因是原住民及離島地區幅員廣闊、交通不便,住民也不多。
衛生署從民國五十八年推行培育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政策以來,迄今已培育七百七十六名醫事人員。今年又有三十一名新生加入,包括醫學系二十二名、牙醫系五名、藥學系二名、營養學系一名、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語言治療組一名。這些新生學成及訓練期滿後,必須返鄉履行最長七年的服務義務。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科長李玉蕙表示,今年公費生還有九個缺額,原因包括報考人數不足、分數未達校系設定門檻;也有人考上後,選擇其他入學管道。衛生署在宣誓活動結束後表示,為了彌補偏遠地區護理人力不足,日後將研擬開放一般生申請「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養成公費生」,目前正在蒐集社會各界意見,有關招收方式與服務年限等細節,預定今年底完成計畫草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