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近年來,台灣人才荒的情形日趨嚴重。去年八月,媒體、企業、學界領袖等發表「人才宣言」,指出台灣已成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國」,十年內台灣恐無人才可用。之後,總統府又將人才缺乏列入「國安議題」,要求各部會應速謀對策,走出困境,可見事態之嚴重。
台灣人才缺乏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根據萬寶華人力銀行的調查,二○○六年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台灣企業出現人力短缺的問題;二○○七年為百分之五十二;二○○九年為百分之六十二,是全球第六名,二○一○年雖略有改善,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一,但仍然高居第十名,是全世界人力短缺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人才,可透過「育才」、「攬才」、「用才」、「留才」等各種策略尋求解決,育才是由自己的教育或培訓體系培養,攬才則是往境外招攬人才。「攬才」固然重要,然而「育才」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台灣高等教育發達,當前有一百六十五所高等校院,在校生多達一百三十五萬餘人,每年畢業的碩士六萬餘人、博士三千七百名,每年產出這麼多學士、碩士、博士,卻還有人才荒?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追本溯源,人才產出與需求間嚴重落差是人才荒的主要原因,但這落差並不是「量」的落差而是「質」的問題,也就是培育體系所培育的人才在職能的類別、內涵與程度不符產業界需求所致。最近,教育部研議引進瑞士的「學徒制」,由大學、高職與企業合作,選出高工畢業生,進入企業擔任正職員工,除由公司資深師傅帶領學習外,每周尚需至大學進修兩天,希望藉由此種培育方式以減少人才產出與需求間「質」的嚴重落差。
而「訂單」培育制度是一種具有德國雙軌制的精神,與前述「學徒制」相當類似,均由企業與學校共同負起培育人才的方法,也是消除人才供需落差的有效途徑,目前大陸地區也正在推廣類似的制度。所謂「訂單」培育,其實就是由產業界開出「訂單」,其項目包含人才需求的類別、數量、職能內容、程度,之後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培育,就不會出現產學落差的現象,以達「育才」的目標。
過去,企業界頻嘆人才不足,但到底是哪些類別人才缺乏?這些人才需要的工作能力有哪些?程度如何?卻是沒有具體的項目與內容,以致學校無法就產業需求做「針對性」的培育,因此,「訂單」培育的首要工作就是由企業開出「訂單」、訂出「規格」,明確界定人才需求的類別、數量、職能內容、程度,以為培訓的依據,其中職能項目尚需分為在校培育或在工作職場培訓兩大類,將來分別由學校、企業負起培訓的責任。
當需求確定之後,企業可與大學校院共同甄選適合的學生,入選的學生將由企業提供獎學金或直接領取工資,領取獎學金者必須在暑假或課餘至企業接受培訓;若領取工資者,則以在企業的工作兼培訓為主,學校的課程學習為輔,但無論在校教育或職場培訓,都是依據「訂單」的內容,以保證學習的內容與企業的需求能完全的對接。當學生畢業時,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驗收,學生符合具備企業所需的職能項目與程度,方可畢業,也順勢成為企業正式的員工。
學校對企業的人才需求要敏感且有所回應,企業也必須一改過去僅嘆人才不足卻不願意承擔部分培育責任的陋習,唯有由產業下訂單,產學共同擔負培育的責任,最後依訂單「驗收」培訓成果,人才荒方有解決的可能,以達到「育才」、「攬才」、「用才」、「留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