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北京青年戲劇節」正在熱鬧展演中,九月四日人在北京木馬劇場演出的狂想劇場製作人曾瑞蘭,心卻掛念回到台灣,新戲應在什麼樣的劇場演出?
狂想劇團赴北京演出,受到繁瑣節目審批制度限制,無法售票,僅能以文化交流形式演出。曾瑞蘭無奈表示,這是大陸政策,只能接受,唯有好好演出。但她參觀了青戲節演出場地,不免感慨,北京光是青戲節使用的場地就將近十個,是台北無法相比的優勢。
台灣長期以小劇場的活力為傲,但已出現「房事」問題,曾瑞蘭指出,多年來,每次當新想法出現時,就得頭痛場地問題,說實話,台北小劇場的選擇用五隻指頭就可以數出來。
台北的劇場空間,過去使用率高的皇冠劇場,去年因不符合建管規定被迫熄燈。雖然台北市政府表達將協助合法,但一年來未有突破。至於兩廳院的實驗劇場,因釋放外租檔期有限,劇團經常搶破頭。
近年開放的華山、松山等文創園區,曾瑞蘭說:「這兩個場地沒有劇場設備,從觀眾席到舞台,團隊都得自行架設,又是一筆開銷。」
曾瑞蘭表示,李永萍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曾大力整修舊空間,像水源劇場、大稻埕戲苑等。但原為兵役局役男體檢大禮堂的水源劇場,每逢下雨,屋頂必奏打擊樂;至於大稻程的舞台規格,不適合現代劇場。
「小劇場」意指三百個座位以下的演出空間,可供年輕團隊試水溫、實驗性創作發表等。台北的小劇場「荒」,期望中央和地方有具體政策,將劇團和劇場視為生態鏈的一環,必將發揮「水幫魚,魚幫水」效果。(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