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日說扇】 羽扇綸巾談笑間

古傲狂生 |2012.09.12
2970觀看次
字級

中國古典小說大多脫胎於宋元話本,其間出現的詩詞質量有某些是不高的,有的乾脆就平仄不分、韻腳混亂,跟順口溜差不多。

《水滸傳》中詩詞也多是如此,不過「智取生辰綱」中白日鼠白勝唱的那首卻令人印象深刻。他唱的是:「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麥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見,在古代扇子還屬於高檔消費品,是貴族們的「專利」。

事實也的確如此。扇子作為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很長一段時間與平民大眾是絕緣的。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裡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搧風取涼,而是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但最早的取涼扇子還是羽扇,大概搖羽扇的姿勢比較帥,羽扇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我們讀《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羽扇印象非常深刻。其實不單諸葛孔明,蘇軾〈念奴嬌〉詞說周郎「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東坡心目中,這也是周郎的典型姿勢。

羽扇不夠涼快,團扇便應運而生。

到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材質之扇。這種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團扇、宮扇或合歡扇。當時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扁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可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漢代的班婕妤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就是團扇鮮明的時代寫照。

我們現在常用的折扇出現得很晚。

折扇,古稱聚頭扇、撒扇、折疊扇,以其收攏時能二頭合併歸一而得名。南宋時折扇生產已具相當規模。折扇盛行於明代,皇帝下詔命宮內工匠仿製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製作,促進了扇子發展。

在扇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歷代名畫記》載有楊修與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也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到宋明時期,名家在扇上題詩作畫蔚然成風,畫扇、賣扇、藏扇盛行。《二拍》頭一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中就講,轉運漢文若虛去北京賣折扇,趕上北京大雨,結果畫扇大都損毀,血本無歸。

中國扇子很早就傳入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十六世紀初折扇傳入西歐,還出現了以牛犢皮、羊羔皮為扇面的皮折扇,以及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的香皮折扇。

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折扇已成為歐洲宮廷中重要的禮物或紀念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