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踩踏是珊瑚生態遭到破壞的一大原因。
圖/陳昭倫提供非報系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和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過去二十六年的六次劇烈颱風、二次珊瑚白化事件,已使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覆蓋率降低六成,且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合狀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令人憂心。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無法掌控的天然災害,加上人為破壞,台灣海域的珊瑚將面臨空前災難,難以復育。陳昭倫建議,政府應將墾丁國家公園由旅遊型保護區,轉型為禁採型生態保護區,讓珊瑚好好復育,提供魚類優良的棲息環境,重新打造台灣傲人的海洋生態。
中研院在國科會、墾丁國家公園經費支持之之下,和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十二位海洋專家研究團隊,日前以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為分析對象,發現原本以枝狀軸孔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逐漸變成以山狀的微孔珊瑚和藍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
陳昭倫擔心,台灣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合狀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現象,已影響魚類生態。當地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也從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四十七點五驟減到二○一○年的百分之十七點七,短短四分之一世紀,覆蓋率已大幅減少六成多;研究論文刊登於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的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