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清和
艷陽天,騎機車跨入全長二四九四公尺、寬十三公尺的跨海大橋。才剛剛通過橋前美麗的拱形橋門,便感受到海風迎面,一望無盡頭的長橋,世間多少煩人事,就丟在腦後吧!
目的是到跨海大橋另一端忘憂的「通梁大榕樹」下,讓這叢奇蹟般的高齡榕樹撫平塵世間的所有忙碌。
位在白沙鄉的通梁村,全村人口不到一千,但是通過了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進入此村,迎面而來的是全省最大的一棵榕樹。
在巨大的通梁大榕樹林蔭下,通常所見皆是當地人午寐、下棋、喝茶、聊天打發時間的畫面。帶著都市繁華之心,不宜到此悠閒漫遊,既來之,心當抱全然的放下。
通梁大榕樹的樹種為白榕,綠蔭覆蓋面積多達六百多平方公尺,能夠如此之大,那是歷經兩百多年的榕樹枝長到一定高度便呈橫向生長,氣根自然下垂到地之後,又長成新幹,如今已集結了九十多支氣根。
為了保護榕樹枝幹,通梁老樹的每一根樹枝都特別用木板包圍起來,中間並搭起架子及支柱,支撐日漸巨大的榕樹。佇立如此特殊景致之下,有被榕樹完全保護之感。
根據白沙村民的敘述,通梁大榕樹的由來有兩種,比較有故事性記錄的,是說此大榕樹來自於清朝乾隆年間,該村一位航商鄭與,從廈門帶回來一盆榕樹小盆景,送給同村的士紳林瑤琴。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村裡遷建神廟保安宮,林瑤琴就將盆景的小榕樹挖出來,種在保安宮前面。
由於榕樹可以抵擋澎湖強烈的東北季風,而且不畏風寒,因此歷經數百年,再加上人工的刻意保護,方能長成現在的樹枝、氣根交錯盤結的大榕。
休憩通梁大榕樹蔭下,眺望來處吼門水道跨海大橋,頓時雅趣橫生;再入保安宮內瞻仰,蒙神庇佑之感,充滿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