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印度和西域僧人不斷東來,譯經事業興盛,佛教美術也大量傳入,佛教蓬勃發展,上至帝王將相、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信仰佛教蔚為風尚。全國大興寺院、塑佛像、佛畫、開石窟,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等,莫不受佛教之影響。
其中女性的化妝方式「額黃妝」,也就是受到佛像的造像所啟發,帶給古代中國女性無限的魅力,形成具有時代特點的妝飾風格。
眉間白毫相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法華經》記載:「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一般佛像雕造多於兩眉間嵌入白玉、水晶等,以表佛的白毫相。
據說,南北朝時的愛美女性,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加以眉間有金粉的明亮,便仿效在額頭上塗黃粉,或將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案貼在額頭上,形成了染額黃的流行風習。
南朝梁.簡文帝在〈戲贈麗人〉詩中吟:「同安鬟裡撥,異作額間黃。」在〈美女篇〉亦云:「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裡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別具特色的額黃化妝方式。
到唐朝時,此風更加盛行,如李商隱吟〈蝶詩〉:「壽陽公主嫁時粧,八字宮眉捧額黃」;溫庭筠詠〈偶遊〉:「雲髻幾迷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皮日休〈木蘭後池三詠.白蓮〉也云:「半垂金粉知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在在反映出當時婦女以額黃為美的情景;進而發展出變成滿臉貼花,以奇為美的特殊型式。
起源於南北朝的額部塗黃的風習,在遼代被稱為「佛妝」,所不同的是,契丹女性是將整個面部塗成黃色,宋人莊綽的〈雞肋篇〉就提到:「燕地良家仕族女子…冬月以栝蔞(花淡黃色)塗面,謂之佛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滌去,久不為風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其異於南方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