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 非報系
好喜歡這段話:「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這句話,是緊緊地接在「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後面,早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須菩提,不費吹灰之力便進入了菩薩道,瞬間而已,多麼讓人欣喜若狂的一句話啊?原來小乘與大乘的一線之隔,如此而已。
我得到的,但願眾生也能馬上得到,須菩提大概是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先鋒,真正的左派鼻祖。
打開心量,如佛所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彷彿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因果循環,難分難捨的菩提心源頭,想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先要累積足夠的福德,才有機會獲得智慧,然而累積福德,需要有智慧做到「不住相布施」,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若回到整本《金剛經》宣說緣起的對象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一千兩百位比丘們,便了然於心,因果早已具足的小乘行者,當然最有資格進入菩薩道。
「不住相布施」,就是為取得智慧而累積福德的布施,卻要徹底忘記自己在布施,才能真正享受到這福德,若惦記著福德,反而無限縮小了福德,唯一無限放大這小小福德的方式,便是拚命做且拚命地「忘記」。這又是一個大開眼界的悖論,卻如此真實地處處可見其蛛絲馬跡。
不過,須菩提替佛陀打開了一道善門,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章替眾生祈請等同的福慧,而得到認可:「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就已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是多麼大的便宜啊?只要有機會閱讀《金剛經》而做到「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就行了。
因為「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如來悉知悉見,這一開場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便得到滿滿的保證,這普天之下還有更好的誓言嗎?
我喜歡,忍不住有分別心,應該是說,我崇拜,認真過生活的人,即便是個清道夫,也會讓我覺得那是神。因為在那專注的當下,徹底忘記身分地位與得失地勇往直前,除了擁有智慧光芒的菩薩外,還有誰能夠堪忍一切苦而樂在其中?
我甚至強烈地感受到,所有承擔我所不能承受之重擔者,都是菩薩,替我挑擔卻讓我來享受「理解」的果報,這是何等寬廣的智慧與心量,才能如此輕而易舉地一筆帶過?
「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須菩提幫我們問了,佛陀也很乾脆地回覆,這是眾生早就種下的福德,即便是聽聞幾句「一念生淨信者」,已於無量千萬佛種下了各種善根,而且這些無量福德「如來悉知悉見」。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無死無生,悉知悉見。處處是諸佛菩薩,單憑這一句,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