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 見舞回風── 中西方的足尖舞及弓鞋文化

雲窗 |2012.08.30
1586觀看次
字級

在西方美麗優雅的芭蕾舞蹈世界裡,人們所欣賞的是舞者修長而細緻的四肢,以及高度弓形的腳。她們不計一切代價只求能保有那樣的身體,試圖讓自己的腳尖更為繃直、下壓,讓腳背拱得更高。從手指尖到堅毅的腳指頭,在在將古典芭蕾靜默莊嚴的精神具體化;將靈活輕盈的快速旋轉,發展出不食人間煙火的獨特魅力。

時至今日,芭蕾舞鞋鞋尖處已設計能使女演員得以用腳尖舞蹈的「鞋盒」。它藏在鞋尖裡,實際上是一種硬套,套住腳趾和一部分的腳面。鞋盒以六層麻布紡織品黏合而成。因此,芭蕾舞鞋的膠黏劑需要專門技術生產,使鞋尖軟硬適中,更不輕易折斷。

在東方世界,古老中國,女性自十世紀起,即有南唐李後主於後宮裡,令美麗又擅長舞蹈的嬪妃,用絲帛纏裹雙足,並套上素色絹襪,立於六尺高的金色蓮花台座上曼妙起舞的史實。

縱情歌舞聲色的帝王,使女舞者的雙足纏縛得無比纖小而屈突,且足尖彎成了新月狀,外著素襪起舞。其美麗、華貴與嬌雅,引起當時婦女爭相競效。

降及元、明兩代,富有人家多有纏足習慣,及至清朝,滿足旗人女子亦有效仿之風。三寸金蓮的鞋形似高翹的鳥首,鞋底高四至五寸,以木質為之,並彎曲如弓,因此又稱為「弓鞋」。

弓鞋式樣頗多,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網子鞋、蓮鞋、坤鞋、合臉鞋等數百種。考究的弓鞋在鞋頭、鞋底、鞋裡和鞋幫上還堆滿了各式刺繡紋樣,甚至加綴明珠、銅鈴等裝飾。

據《南史》記載:「東昏侯令人鑿金為蓮花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至北宋蘇東坡曾有〈菩薩蠻〉感嘆金蓮舞:「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

而西方芭蕾舞則起源於十五、十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至一五四七年由凱薩琳.梅迪西出嫁法王亨利二世而傳入法國。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興起,舞劇中出現虛幻的角色和場景,如:仙女、精靈等,為了表現出女性的輕盈感,發展出「足尖鞋」。

中西方在宮廷舞蹈及庶民生活,都曾以輕盈、高雅的足尖步履為時尚,此間「弓鞋」製作的傳統技藝,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輝煌紀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