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高手,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洩漏實力。他們知道要將鋒芒收斂起來,等到機會一降臨,再以狂風暴雨之姿擊倒敵手,一舉獲勝。
之前我們討論過孫子所提出的兩個增大勝算的法則:
一、緊抓住戰勢的主控權,使勝利落於自己可預知的範圍內,也就是「不敗操之在己」。
二、尋求敵人可乘之隙,也就是「求勝關鍵在於敵人」。
孫子很重視部隊的客觀實力,如兵力眾寡、戰鬥力強弱,這都屬於所謂的「軍形」,他說,明眼人能從「度、量、數、稱、勝」這五個條件中,判斷出敵我的優劣形勢。
而且他說土地幅員、物產資源、人力兵員、實力差異、有無謀略,彼此之間互為因果,當你有了土地,才能生產物資;有了物資,才能養活兵員;有了兵員,還要看敵我的強弱對比;最後,再來商討合適的策略。
「方向比努力重要」,是我們從這套論述得出的概念,如果能掌握形勢的優勢,面對戰局就像拿石頭砸雞蛋(以鎰稱銖)一樣;反之,處於劣勢的失敗者,則像是以雞蛋碰石頭(以銖稱鎰)。
〈軍形第四〉又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這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孫子說,古代那些常勝將軍只不過是戰勝了顯露敗象的敵人。他說善於用兵的人都很內斂,會等待時機成熟才來彰顯自己的風采,所以看起來沒什麼過人的智慧和名聲,也不會貪圖功績;他們之所以打勝仗又不出差錯,關鍵全在於周密的謀畫,他們戰勝的是注定失敗的對手。
總之,優秀的將領都是善於觀察形勢的人,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不放過打敗敵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