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理論】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郭關 |2012.08.29
10594觀看次
字級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的藝術綱領。而常被論者「望文生訓」地解讀為重視主觀和客觀,重視心物結合。這不符合此一學說的內在義理,可見話說得有些外行。其實,這裡涉及到詞語古、今義的諸多問題。

此八字訣,由唐代畫家張璪提出,是中國藝術理論一重要命題。此訣乃大,單從某一個角度理解是不夠的,其不是取自於某一之道而是涵蓋甚廣。既有道家哲學,又反映出佛學等諸家思想精髓。其理博大精深,總綱至簡。簡可解為:「師自然,得妙悟,達境界」。

「境」成就了中國美學理論。唐人論藝重「境」,因唐代是中國佛學之盛期,尤其是禪宗境界理論,對中國美學境界理論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心源」雖是佛家學術語,在先秦道家、儒家著作中不曾所見。但我認為張璪的「心源」雖取之於佛語,卻涵諸智「曠古絕今」。

佛門稱「心源」是本源,是萬法的根源。既然心源之「源」是萬法的「本源」或「始有」,其說明世界的一切法都從這「源」中流出;那麼「悟」則來之心源,唯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而本源見性,則悟有性起,既「心源」即「悟性」,無悟即無心源,無心源即無悟性。因此「心源」即「妙悟」,「妙悟」即「心源」。

穿越時空而逆追中國畫學史上名言名句云云:「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陳姚最);「顧生思侔造化,得妙悟於神會」(李嗣真);「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諸物,未若師諸心」(范寬);「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總歸於大滌也」(石濤)等,都充分說明了一個核心重點,歷朝歷代畫壇名家均以「妙悟」之體驗而達「畫境」之高峰。造化與心源互不相離,互不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無我,我中無你。

單談造化是物相,單談心源是妙悟。合而為一,造化即是心源之實相,心源即是造化之真性。源之原,人之初,日月照古今,古今人還別。「心源」就像永恆不變的日月,為萬法之根源。有妙悟而歸於智慧,以智慧來關照萬物。

人有「真性」,物有「真相」。一個人只有靠「悟」才能開啟你先天的大智慧,只有開啟了大智慧方可見性,亦即你先天本有的「真性」。

一個畫家在沒有開啟「真性」以前,所謂的「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其實都是「花樣」或者說是「套路」,只有「真性」才是你本有的個性;只有張揚了個性才會產生獨特的「藝術語言」。

而在這滾滾紅塵難入靜、何處尋境入清涼的時代裡,作為一個畫家只有遠離世俗汙染,走出迷惘,回歸自然,方達藝術之「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