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一個蛋所以會被蒼蠅叮,一定是它有縫隙可鑽;軍隊和蛋一樣,被打敗的一方,多半是因為自己準備不足、防禦不夠,才會被敵人「出其不意」和「攻其不備」這兩招給打敗。
反之,如果你的實力夠強,敵人能拿你怎麼辦?不過孫子也提醒我們一句:「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軍形第四〉),這是說在戰場上沒有人想打贏就能打贏,勝利是由很多條件組成的,個人無法憑藉主觀意志決定。
孫子在〈軍形第四〉進一步說明:「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他說那些善於作戰的人,都是一面增強自己的實力,獲取必勝的信心;一面動搖敵軍決戰的意志,使敵畏戰怯戰。如此一來,在開戰前就已掌握了勝利的契機,才能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不會出現敵人必被我打敗的不切實際想法。
即使在我方贏面較大的情況下,也只能說「勝可知」,但不能勉強為之,因為最後的勝負誰也料不準,所以才說「不可為」!
由此可證,勝利雖是可以預判的,卻不見得是必然的,要等到時機成熟,才能讓「可能」變成「事實」。
不論是誰,都想知道如何形成贏家的態勢,在這方面,孫子的建議是:化被動為主動,特別是在處於劣勢時,更要積極取得形勢的主導權,才能得到更多的籌碼!
〈軍形第四〉:「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說那些善戰者,之所以「先勝而後求戰」,是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使自己實力雄厚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緊緊抓住擊敗敵人的機會;至於吃敗仗的人,總是感情用事卯起來蠻幹,在沒有因應措施下交戰,企圖僥倖取勝,難怪會吃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