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北市教育局首度辦理薦選高中生出國學習計畫,今年共五位學生獲得補助,一般生補助四十萬元、清寒生則有八十萬元。
因為五人均來自特定學校,也引發外界質疑教育局獨厚明星高中。
教育局解釋,經費有來自這四校海外校友們的「經援」,嘉惠台灣的母校。
台北市如此嘉惠學子,新北市則是跟美國辛辛那提州合作,今年十一月要送國、高中學生赴美,跟美國的中學生一起上課。
偏遠的台東縣,也爭取到宏達電的贊助,成立英語品格教育學校,並在教育部補助下,八月下旬要送國小學生到新加坡交流。
看到這三個縣市如此注重大學以下的國際提早交流學習,基本上這是一件好事,但筆者認為現階段全國各縣市要提升學生國際視野,送少數學生出國「留學」、「遊學」,對現階段發展國民教育,只是象徵性「樣板」,應該還有改進的空間。
筆者認為,送中學精英出國「深造」,固然可以呈現地方政府的教育重視,但政府的能力不可能讓多數人「滿足」。
比較遺憾的是,因為國內媒體一直無法提高國際新聞、新知等資訊的版面與分配時間,在沒有信手拈來的國際訊息的基本素養下,如果學校又不重視,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又如何與世界「接軌」?
今天台灣大學以下的學子是否能與國際接軌,從這些年來英語教學的扎根,可以看到進步狀況。經濟狀況不錯家長,總會利用寒暑假把孩子送到國外遊學,以及部分有規模的私校早就有校際交流的制度。
如果各級學校能在接受國際新聞教育上加油,或許這才是我們所要的「學生國際競爭力」。
凌雲(新北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