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創意行動爸爸的功課表圖/凱信出版社提供非報系
一般父系社會當中,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即便隨著時代進步已逐漸改變,台灣也已有不少女性踏入職場,可是對大部分人來說,父親終究還是努力賺錢的一家之主,在忙碌打拚的背後,往往忽略與家人的相處。
台北市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小的藍千雅、楊佳芊、黃少筠、馬欣寧及孫睦桓,因為資優班的關係而認識,在一次老師帶領的活動中,曾討論到父親忙碌的議題,於是他們便一同報名第二屆的DFC挑戰,想將這個議題持續作延伸的討論。
五位組員感受到父親多將時間花在工作,回家後,有時還得繼續處理公事,要不就是想休息或玩3C產品,花在陪伴、關心他們的時間很少,因此組員們一方面想增進與爸爸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想替父親的身體把關。
他們先設計問卷,接著調查同學們爸爸的上班時間,以及希望爸爸在什麼時段可以陪自己、陪多久、陪自己做些什麼事,再寫下想對爸爸說的話。問卷回收後,發現大部分同學都知道爸爸忙於工作,但還是希望爸爸能多陪自己一些。不過,要將集結來的想法化為行動不容易,組員曾想過把爸爸辦公的東西拿走,但初步實驗發現,這麼做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帶來反效果。
和指導老師討論後,組員又想到,可以將功課表拿來應用,做法是把一周的時間列出來,在各時段填入想要爸爸陪同的事項,包括爸爸的「自由活動時間」,以創意設計替父親做好時間分配與規畫。
「爸爸的功課表」內容從靜態到動態一應俱全,包括:陪寫功課、練琴,或是陪看電視及玩遊戲,甚至是幫忙做家事、一同運動等。此外,組員也將爸爸陪兄弟姊妹的「課程」一併安排進去,讓這個活動可以擴散到全家人。
接下來就是要跟爸爸介紹功課表了!組員們拿著列好的功課表,各自說服爸爸未來一周按表操課,爸爸們都欣然配合,有的爸爸甚至還會主動詢問下個行程,有的爸爸忘記課表或不願參與的時候,兄弟姊妹還會協助把爸爸給拉出來,雖然仍有無法離開工作崗位太久的父親,無法繼續完成課表,可是組員們對爸爸的努力都十分開心。
活動過程中,組員除了用影像記錄與父親的互動情形,還透過網路平台討論,修正彼此的想法及做法,終於得到不錯的回饋。原本單純認為爸爸不願花時間陪自己,但他們發現爸爸都有所改變,比以前更重視家人的需要,也更主動陪伴家人。而在發現爸爸改變的同時,組員也更能體諒爸爸的辛苦。
這組學生充分發揮創意,透過課表傳達最純真的想法,而實際上獲得的回報與效應,遠遠超過表上密密麻麻的格子。有時,小小的創意就能用輕鬆的方式解決不輕鬆的問題,當被重重問題束縛時,換個角度想一想,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面對,也許會發現,所謂的「問題」不見得真的是「問題」,你我也能更輕鬆面對人生。
本文摘錄《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