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自師院畢業後,倪朝龍返回家鄉小學任教。這時的他,仍未忘情版畫創作,「還記得當時的版畫多為宣揚反共抗俄的『戰鬥』性質,而後逐漸發展出對景、對鄉土人物描寫,在在表達出台灣本土純真的韻緻;而宗教心靈的詮釋,更從藝術層面跨越至對人生的觀照。」
倪朝龍說,在歷史洪流中,宗教永遠是人類性靈的支柱,也常給予繪畫者創作的靈感。他即從佛像莊嚴的造型中,或是聖母瑪利亞與耶穌聖像,心中油然而生一份虔誠的尊崇,透過雙手在堅硬的木板刻下對宗教的崇敬和禮讚,「不為任何的理由,或者就是所謂的宿世因緣吧!」
在倪朝龍的宗教版畫中,常見以瑰麗色彩、金色千葉寶蓮花座托襯佛像的衣褶線條與寶相,表現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此以「香讚」系列為代表;「慈悲」系列則是從西洋中世紀壁畫的聖母與子、《聖經》故事三賢士為主題,彰顯基督宗教虔心化育的心靈境界;而「二佛相對論道」的法相,也常見倪朝龍的佛畫圖像中,成為構圖布局的主軸核心,代表作品有〈香讚四〉等版畫。
許多民眾好奇,為何會選擇「二佛相對論道」的構圖?倪朝龍解釋,他曾經因創作需求及對佛教藝術的喜好,遠赴甘肅敦煌考證「法華經變壁畫」,此一形象源於中國北朝石窟文化,直到中唐之後的一種特有藝術形象特徵,旨在開導眾生獲得佛的智慧,得以脫離「執著心」,並進入開悟的真實之道,「這也是我一直寄予人世間的美麗希望。」
向來秉持「學而後知不足」理念的倪朝龍,更在五十歲時毅然放下所有工作,獨自赴日本兵庫教育大學念書,專攻藝術創作,而後版畫創作表現更為精緻、細膩,尤其在排版上試圖探求「形」的解放、並破除「形」的限制,如在「敦煌之美」、「敦煌再巡」系列作品中,他創新嘗試「鏤空」、「留白」的技法,闡述佛家「空性」、「性空」的禪學思維,不只活化整體版畫的氛圍,更出現了新的視覺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