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張芳慈的〈找尋〉

喬林 |2012.08.13
3146觀看次
字級

靜下來的時候

那些動詞

找尋著主詞

找尋那未歸的靈魂



靜下來的時候

那些拍子

找尋著節奏

找尋那散落的樂譜



總有一首詩

總有一首歌

也確有一個人啊

靜下來的時候

找尋著自己

——選自《台灣詩人選集—張芳慈集》二○一○年四月,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

※詩人

張芳慈(一九六四~)初讀新竹師專美術科,修習美術專業技能,然並不遮蔽其文學生命的萌芽成長綻放,甚至可以說美術的修鍊滋養了她對詩美景觀視域廣度與深度的開拓,從而沒有因循前人的套數,而有了自己的自主能力掌握新的感覺和詩性,成就了她獨特詩的感性風景。

資深詩人陳寧貴謂其為最具才氣的客家女詩人,誠是。事實上其才氣的耀眼,豈止局限「客家」這一族域。張芳慈十九歲便開始發表散文,繼之寫短篇小說、再之寫詩。開過二次詩畫展,已出版詩集有《越軌》《紅色旋渦》《天光日(客語詩)》等三本,另由國立台灣文學館為其出版《台灣詩人選集-張芳慈集》。

一個平庸的詩人,只吟誦事物給予的形色,而這事物也單純得只是一事一物的表層,最多加入了他的情感色素。但一個不凡的詩人,則會寫出其深入閱讀事物與當下世界現象關聯的深度意涵,所寫的事物並不單層,有層層疊加的廣厚思緒和哲學深意。張芳慈這首〈找尋〉就屬後者。

※品詩

前期現代的生活世界,是大體積的重型工業、大量的作業員,以及加之於人的巨大管理機構權力規範的經濟生活,致出現了嚴重的人性物化現象,人的本質重新依生產需要分類定位。

後期現代社會仍持續著這一發展,但在態勢上則是更進一步做了「電子化」的演化,智慧型手機、視訊、監視器,以及機械人(包括人也成了機械人,被程式指令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一定的動作)、無人工廠等等人工智慧、指令與動能的出現,剝奪了人與人、人社會的生物性關聯。

表面上個人的自主權更為增大,活動能力更為發揮,但實質上人的生存活動更陷入依賴工廠產出的智慧與動能神經,成為另一個它「我」。人的自我意識因之而消失,一整天、一整年,甚至一生的忙碌,都在沒有自我意識下進行。以是在後期現代的生活情境裡,芸芸生的「動詞」不需要作為「主詞」的「我」,「主詞」也進而失智的走失了。

因此作者在詩的第一節詩裡「靜下來的時候」,突然看見那整天穿梭忙碌的「那些動詞/找尋著主詞/找尋那未歸的靈魂」。本源上「動詞」是由有著靈魂的「主詞」支使的,而今晶片硬體與軟體程式合出的指令替代了人的靈魂,致主使動作的「主詞」失去了其必要性

,從而被拋棄,人成了沒有靈魂的人。

第二節,在「靜下來的時候」,想聽個音樂來紓解一下、整天沒有自我的勞動所帶給身心的疲累緊繃,但「那些拍子」也被程式化給拆卸得破碎了,以致人得不俯身「找尋著節奏/找尋那散落的樂譜」。

第三節,這世界上,該「總有一首詩/總有一首歌」啊!而且「也確有一個人啊」!但在這晶片化的時代,連一首詩一首歌也都要被拆解了,更不用說人體裡靈魂的存在。這都是人因科技化而失去原有的一切與原有的自己。因此唯有在此「靜下來的時候/找尋著自己」。人對人工智慧的快速依賴傾斜,生活中人的所有動作「動詞」快速放棄了「主詞」,這意味著人的自體性也正在同步快速消失!

作者便用了「動詞」、「主詞」這二個詞類名詞入詩,是前所未見,用字至奇至準,足見作者創作之能事。此一能事在整首詩述話語的形式結構,及詩的內容及形式的合作無間也可見得,誠是一不可多得的好詩,值得細加品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