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成大醫學院臨床所副教授謝清河研究團隊,昨在《科學轉譯醫學》國際期刊,發表以奈米水膠結合血管生長因子,注射在心臟的研發成果,比起傳統直接注射生長因子,可減少六成梗塞面積,增加五倍動脈新生。
謝清河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先進國家排名第一的死因,大多是冠狀動脈硬化栓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終導致心衰竭,過去醫學界對血管生長因子治療,報以厚望,期待再生心肌與血管,但近十年來的相關研究,都因無法控制其劑量與效果而失敗,成大的研究重燃世人希望。
團隊以研發的奈米纖維水膠(NF)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注射在蘭嶼迷你豬與老鼠梗塞的心臟上,發現水膠可讓生長因子緩慢釋放,同時吸引自體的幹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聚集,形成新生血管,此外,也能讓心肌細胞再生,打破過去認為心肌無法再生的觀念。
與傳統單純只注射VEGF,混合NF的藥物能有效回復心臟收縮功能將近百分之五十,改善心臟舒張功能超過百分之七十,減少六成梗塞面積,提高超過三倍的微血管新生及五倍的動脈新生,而與未治療的狀況相比,則能增加八倍的動脈新生,而動脈新生可有效降低心臟損傷。
參與研究的成大醫工所博士林意棟表示,過去研究大多是把VEGF單獨打入血管或心肌以促進血管新生,可能造成患者身上多種器官的血管滲漏,引發全身性水腫,破壞組織,甚至致癌。
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羅傳堯則表示,目前是開胸將藥劑打在心臟上,但未來可利用心導管、超音波導引或微創手術進行,成效更好,同時還可以應用在其他器官衰竭的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