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漫談】 古今父親稱謂

一枝簫 |2012.08.08
3698觀看次
字級

今天八月八日,是父親節,然而全球各國的父親節日期都不盡相同,有大部分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如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印度、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等。台灣則在八月八日慶祝,應是取其音近「爸爸」。

其實父親或爸爸,還有其他許多的稱謂,在應用上也有多重意思,這些稱謂,或親切,或尊崇,或莊嚴,或俏皮,像一幀幀生動的片段流淌在人們的語言中。

父親,當然是這些稱謂裡的第一名。但父親這個稱謂,多用在書面,一般較少用於當面稱呼。父親,也省稱「父」,之所以加一個「親」字,是表示親近,漢語稱謂裡能享此尊榮者不過父親、母親、娘親幾個。

「父」還是一個部首,父親稱謂裡有許多是從它裡面延伸出來的。「父」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如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裡舉著棍棒教子女守規矩的人是家長,即父親。看來中國古人很早就懂得嚴父的含義,不然怎麼會天才地創的造出「父」這個字呢?

除了本意,父還是對有才德男子的美稱和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有意思的是,父古時也通「甫」,就是美男子的意思,常用於古人名字裡。比如:「杜甫」,還有王安石字「介甫」,他寫的〈遊褒禪山記〉最後人名裡就有一堆「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呵呵,他們家有三個「父」呢!

爸爸,也簡稱爸,常用於口語。爸爸這個詞彙和媽媽一樣,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語言,在英語中,寫做是PAPA。因此有人以為「爸爸」這個詞是外來語,其實不然,這個音節是全世界人類通用的。

《廣雅‧釋親》中說:「爸,父也。」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廣雅》作者是三國魏人張揖。如此算來,即使「爸爸」這個詞是外來詞,也是從三國之前就進入了漢語。

爹,也常用於方言口語,鄉土氣息濃厚。爹,上邊一個「父」,下邊一個「多」,父指父親,多指多個子女,合起來表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這就是「爹」字的本義。當然,即使你沒三個子女,也可以當爹。

爺,也做「耶」,本義是耳邑之父,即小國國君的父親,後來廣泛見於方言口語。但也見於詩文中,譬如〈木蘭詩〉中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等。

大、大大,方言中也用來稱父親。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中,大大有指父親、爺爺、奶奶、伯伯、伯母、姑姑、哥哥、姐姐等的,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呢!

老子,也是民間對父親的一大稱謂。「老子」本是對道家創始人「老聃」的尊稱,不知何年何月竟也成了父親的代稱。大約是民間對老子尊敬有加,便把其請到家中了吧!

尊、嚴、君,這三個稱謂一般用於尊稱,且不單用,像尊親、尊君、嚴君、嚴親稱父親。

此外,以「阿」打頭的父親稱謂有不少,如阿父、阿爸、阿爹、阿翁、阿公、阿瑪(滿語)等;以「家」打頭稱自己的父親,如家父、家君、家嚴、家大人、家翁等;以「令」打頭尊稱別人父親,如令尊、令嚴等。以「先」打頭稱過世的父親,如先父、先君、先考、先夫子等。

廣東話裡稱父親為「老竇」,亦作「老豆」。有人以為是「老頭」的轉音,其實不然。《三字經》裡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因此,「老竇」指的就是這位模範父親,寫成「老豆」,其文化意味就蕩然無存了。

中國古代父親的代表植物是「椿」,古人把父親稱「椿庭」。古代傳說大椿長壽,因此比喻父親,盼望父親像大椿一樣長生不老。

「母愛如海,父愛如山」,請大家記得從忙碌中抽出一小段時間,對父親說句節日快樂!祝願天下所有的父親都幸福,健康,長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