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適能」將列入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但各縣市採計標準不一,引發外界疑慮,教育部前天公布最新體適能常模標準,並表示,學生在學期間,四項檢測項目只要通過兩項,就能在比序項目中拿到滿分,讓學生、家長較為放心。但仍有不少教師、家長質疑體適能跟升學的關係,甚至認為,對肥胖學生不公平,教育主管機關實應清楚說明,以釋眾疑。
根據美國健康體育休閒及舞蹈協會的界定,人類體適能可概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及與身體技能有關的體適能兩類。前者乃人類能適應生存環境之所需,主要為生理健康適應條件,例如:肌肉力量與耐性、心肺功能及關節可動範圍等;而後者則為身體機巧表現之所賴,諸如競技表現時,需要一定程度的反應時間、瞬間爆發力、敏捷性、速度、平衡感,以及各個身體器官、組織、系統間的協調能力等。
教育主管機關公布的中小學生體適能評量標準,包括:肌耐力(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柔軟度(坐姿體前彎)、瞬發力(立定跳遠)、心肺耐力(跑走男生一千六百公尺、女生八百公尺),多是屬於維持身體健康的體適能,且國際公認作為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並未列入,可見其用意是希望藉由體適能列入升學計分項目,導引學生重視健康,對於肥胖學生也無不公之處,反而能使學生多運動,維持健康體態。
事實上,體適能已被公認為重要的國民健康指標,而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個人健康行為、態度與基礎條件形塑的關鍵階段,各國皆長期關注與檢測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的發展趨勢,進而研訂、推行改善國民健康的有效政策與措施。
美國加州甚至將學生體適能發展績效,納入各校辦學考核或學生升學計分項目。
國內研究發現,儘管教育部推動學生體適能發展策略已經超過十年,然而,由於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未能落實,以及營養攝取不均衡等因素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體適能表現,在身體質量指數、肌力、心肺耐力等方面,都呈現退步趨勢,而且普遍不如鄰近國家。
由於國內教育長期升學主義掛帥的結果,導致學生五育無法均衡發展,教育主管機關鑑於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能低落的事實,將體適能列入超額比序項目,導引孩子維持健康體能的用心,值得稱許,但須充分讓學生與家長了解體適能的重要性,同時加強學校體育的實施,尤其在時數、學分及專業師資的改善方面,須更加落實。
曾慧青(台北市/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