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雲鶴的〈野生植物〉

喬林 |2012.08.06
2143觀看次
字級

有葉

卻沒有莖

有莖

卻沒有根

有根卻沒有泥土



那是一種野生植物

名字叫

華僑

——選自雲鶴詩集《沒有貓的長巷》二○一○年一月,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

※詩人

雲鶴(一九四一年~)為一九三六年因國共戰亂流離,由福建移居菲律賓華僑之第二代。十二歲便發表作品在《華僑商報》其父主編的《新潮》副刊。如同其父熱心於文藝活動,先後創組「自由詩社」、「新潮文藝社」,及參與許多文藝團體的活動,在其建築師本業之外現仍兼任菲華《世界日報》文藝副刊主編。

華文文藝在上世紀跨越七十年代的前後期,因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在台灣的華文文藝有了巨大的蛻變及新的成就,而成為世界華文文藝的發展中心,尤其是被東南亞地區的菲律賓、馬來亞、印尼等地年輕詩人引為馬首是瞻。因此雲鶴入學了台灣的《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成了由台灣新詩教父覃子豪先生主持、授課、批改作業的〈新詩班〉學生。及後便常常投稿《創世紀詩刊》,並成為它的編委之一,至今已出版有詩集七本。

移民的活動大多數都與國家的政治環境與失業現象有關。福建與廣東有所謂的僑鄉,兩省因多山地致耕種土地不足,再之國家政治環境敗壞、民不聊生,亦因近海航行之便,導致大量移民至東南亞屯墾,從事農耕業,這是明清改朝換代時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第二次大移民潮則是在國共對戰初起時,在戰火中百業俱廢,便出走異鄉。漂泊異鄉,為求鞏固生活經濟,故都刻苦耐勞力求發展,經營範圍從傳統的農業行業,而擴展到餐飲、製衣、零售、工業製造、貿易等等行業,而致累積的財富及經濟力量優於當地人之樂生生活態度的經濟水準;再之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家紛紛脫離殖民獨立由軍人當政後,對華僑便有了實施同化和種族隔離政策,限制從政、從商(必需以當地人頭開店)等不平等待遇。甚者如更早的菲律賓一六○三年到一六八六年的四次大屠殺,估計華僑被殺達五萬餘人,再如印尼一九九八年的全國大規模的排華暴動、砸店搶劫,攻擊印尼華人共計數萬餘人死傷,萬餘名婦女遭強姦。華僑生活的不安定性困境,足可想見。住居在民主、平等尚未成熟國家的華僑,因沒有強大祖國為後盾,只能像野生植物般的順從不確定的惡劣環境,堅忍的活下來。

※品詩

〈野生植物〉一詩是雲鶴名作,最先是收在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野生植物》詩集裡。〈野生植物〉乙詩曾被收入美國詩人T‧比利耶拉英譯《水、花與糧食》詩集,而《野生植物》詩集也被譯者譯成葡萄牙文出版。看來作者對這首詩也甚為鍾愛,因此收入了其三本詩集裡,另印在二本詩集的書底。

雲鶴的詩觀,崇尚「深入淺出」,其曾說:「內涵豐富而表現平易,顯而不淺的展現的詩藝及其深厚的內涵」,此詩當是最佳的例證。

詩的第一節,以否定性的形象思維「有葉/卻沒有莖」、「有莖/卻沒有根」、「有根卻沒有泥土」,層層堆積出,失去應有的公民待遇的情緒。「野生植物」的生命本然,是有泥土才有根、有根才有莖、有莖才有葉。作者不幸的華僑身分視覺,卻完全背反了這自然律。套用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一書的話說,作者從華僑在當地生存經歷,有葉無莖、有莖無根、有根而沒有泥土深根的日常形式裡,「陌生化」、「疏離化」出來,讓受到晦蔽的此在現象「去蔽」和「澄凊」,而在它進入詩行後,語詞有了新的視野的意義,平庸之中寄寓著動人的大場景,簡單之中,深含著幽深哀怨的情傷。

詩的第二節、告訴讀者,「那是一種野生植物/名字叫/華僑」。做為一個不被居住國平等認同的「人」,此悲哀就在這詩節裡被點名爆發。

此種「深入淺出」的詩難寫,極易流為「淺入淺出」淡然不生詩味。其難寫如唐朝李白詩〈蜀道難〉之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亳無疑問的,雲鶴這首詩已走過蜀道,上了詩藝的頂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