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等教育,以學校數以及人口而言,是世界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以荷蘭為例,人口與土地面積與我國相近,但大學數目僅為我國十分之一,可見台灣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之一斑。
當高等教育正在急遽發展之際,少子化浪潮卻如海嘯般襲來,生源日益緊縮,各大學生存受到嚴重的衝擊,每個大學,尤其是新設未久、學校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受到的影響更為深遠,招生已成各大學辦學最重要的事務。
台灣大學之所以大量增加,主要是呼應民間「廣設高中、大學」的要求,當初以為只要能擴增高中、大學,入學機會增加,升學壓力必然減低,國中、高中的教學自然會回歸正常,教育的目標必然可以達成。但誰知大學是增加了,卻因家長、學生追求「明星大學」的迷思未解,升學壓力不減反增。
大學為了招足學生或招徠素質好的學生,無不使盡渾身解數,更改校名、系所更名或整併有之,保證畢業即就業者有之,更有的重新設計課程、教材,改善輔導制度,更多的學校則以贈送電腦、iPad,甚或祭出高額獎學金以為招徠。以教學品質、校譽的提升吸引學生就讀,本就是應該的事,但若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學生就讀,就值得商榷了。
系所、學校的選擇是終身大事,也將決定一生的前途、職涯,不得不慎重,眼前的高額獎學金或贈品固然吸引人,但是否值得以一生的幸福做為賭注?另外,這種作為也混淆學生的金錢觀與價值觀,學測或指定考科考試考了高分,就可得到高額獎學金,將來學生讀書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金錢,這豈是我們所需的未來主人翁?
除了賺取高額獎學金,濫用考試得高分的另外一個事例是依成績高低預測落點,做為選校、選系的依據。「預測落點」是現今許多學生選擇科系普遍的做法,而坊間許多「預測落點」的系統就應運而生。所謂「落點分析」,是將學生今年所得的成績換算成去年或過去數年的成績,並根據去年或過去數年成績分布的情形,推估可能的落點。「落點分析系統」大多由各校、補習班、或民間機構發展而成。不諱言的,各發展學校、機構都有發展的理念與目的,學校發展的系統當然希望有助於學校的招生,補習班發展的系統當然有利於補習班的生意,因此,各系統總免不了隱含落差,使用時不得不慎重。
不以自己的興趣做為選系的依據,卻以考試所得分數相近的科系做為目標,以免「高分低取」,實在值得商榷。就如同前述,選擇大學就讀科系,就如同選擇自己未來的一生,為斤斤計較分數的高低而要一生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痛苦一輩子,值得嗎?
受少子化衝擊以致大學招生困難當然必須要想辦法解決,至今,教育部除了研擬「退場機制」之外,尚未提出更具體有效的方案。大學為求生存,不得不以高額獎學金「利誘」學生就讀,不僅錯置了學生選擇的順序,更助長「拜金主義」,敗壞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學生好「高分科系」而捨棄「興趣領域」,更是捨本逐末的做法。為了怕「高分低取」,竟犧牲一生的幸福,值得嗎?高等教育「高分」與「高額獎學金」的迷思不解,「培育人才」的目標就無法落實,這不僅是就讀大學學生的損失,更非國家、社會的福氣,行政機關實宜速謀對策,以為因應,否則,等大學倒了一大半,要挽救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