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人物-- 台灣第一位音樂家 張福興

張馨文 |2012.08.01
1437觀看次
字級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是樂器公司知名的廣告台詞,鼓吹了孩童學音樂的風潮。但是一百年前的台灣,並沒有專研音樂的風氣,人們會的大多是傳統民俗音樂,為的只是排遣生活或是加入戲曲廟會等演出的工作。西元一九一○年五月,台灣終於有了第一位音樂家張福興,他也成為台灣音樂發展的關鍵人物。

張福興,生於西元一八八八年,清同治年間,父親張桂曾由廣東省梅縣移民到台灣,依親定居於苗栗縣頭份鎮,以開雜貨店為業,生意興隆,張福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四位兄長。

張福興的家族中並沒有人懂音樂,但他自小就非常喜愛音樂,五、六歲時就無師自通的把玩胡琴。一九○三年自公學校畢業,因為成績優異,隨即考取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由於課程需要修習音樂,學校並經常舉辦音樂活動,讓他的音樂才華備受矚目。

一九○六年,校方公費保送張福興到東京上野音樂學校器樂本科就讀,為台灣第一位公費赴日的留學生,主修大風琴,兼修小提琴,四年後畢業返台,成為近代台灣第一位音樂家。

音樂教育是張福興回台後的重要工作,他也積極投入民間音樂的採集與推廣,參與各種音樂會及慈善演出,並籌組數個音樂社團,開辦台灣第一個絃樂團「玲瓏會」,帶動風氣,在台灣西樂史上扮演開創者的角色。而在民間音樂採集方面,他蒐集了包含原住民音樂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以及台灣民間音樂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的樂譜《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等,成果豐碩多元。

一九三四年,勝利唱片公司聘任張福興為文藝部長,創作台灣流行歌曲,並製作唱片,他本人也錄製歌曲成為流行歌手,退休後則將音樂採集的重心轉為佛教音樂,可說是相當多元發展的音樂家。

張福興對台灣音樂教育與文化的推動,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一 九五四年因心臟病逝世於台北家中,其一生創造了許多台灣第一的標竿角色,是台灣早年音樂文化推展的貢獻者,也是集演奏家、指揮、學術研究、音樂教育、流行歌曲創作與歌手於一身的全方位音樂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