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術的運用,孫子曾這樣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他說,當我軍力十倍於敵人,可採圍剿策略;五倍於敵人,可全力進攻;兩倍於敵人,就只能分正、奇兩面夾擊(正面牽制敵人,奇兵俟機攻擊),這是在優勢兵力下,主導戰局的方案。
至於雙方勢均力敵時,孫子則建議改採迂迴戰術:我強採攻勢,敵強採守勢。如〈軍形第四〉所說:「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這是告訴大家,要攻要守,必須明白「避實而擊虛」的道理。
萬一情報不明或屈居弱勢,千萬不可勉強抵抗,孫子建議用閃躲游擊戰來避免犧牲,尤其當我軍弱於敵人,要特別重視防守,堅守陣營,不是不戰,而是以智取勝。
歷史上的英雄,諸如項羽、拿破崙都是耗盡資源失敗的,我們除了惋惜,更應該警惕自己,別被打到灰飛煙滅的地步才罷手。
說到這,讓我想到未來國軍裁併後只剩二十多萬人,共軍卻有三百萬,超過我十倍,如對方再動員後備役則達百倍,也就是共軍有實力對台灣海域採取包圍封鎖策略。
所以我軍在戰略上不可與之正面交鋒,必先「伐謀伐交」,加強國際政經交流,愈多資金投注於島內,為不使其資產付之一炬,國際必不致坐視共軍攻我;同時為免對方經濟封鎖,台灣輸出入產品通路也不可單一化,萬一過度依賴大陸資源,將面臨等同封鎖的效果。
以前看過一部小說,模糊記得主角是個年輕人,太上老君告誡他說,不要一天到晚只想變成像三太子或二郎神那樣強大的將神,因為他們總是硬碰硬,即便戰勝也滿身重傷,不如改挖敵人牆腳,要讓三太子或二郎神站到我們這邊來,對方少了一大戰力,我方卻多了堅實後盾,自己加分之際也使敵人減分,不就等於效果加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