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又作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意,說明菩薩入山門修學佛法,進趣菩提所修之三種法門,並依此而得解脫。非報系
山門,又作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意,說明菩薩入山門修學佛法,進趣菩提所修之三種法門,並依此而得解脫。
智慧門:
據《淨土論註》卷下載:「智,謂知進守退;慧,謂知空無我。菩薩依此智慧門,能遠離我心貪著於自身,而不求其自樂。」菩薩聽受大乘法或為他說法時,因不求自樂而受無量的禪悅法樂。所以,開啟智慧之門,成為人生圓滿的首要之務。
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即有五位是以「智慧」見長。如:「智慧第一」舍利弗,「說法第一」富樓那,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可見智慧在佛法裡的重要。中國各大宗派,也皆以慧學為導,開宗立派,可稱是學佛修行的根本。
佛光山是弘揚「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場,大師開創佛光山更以興辦教育為主,大師也曾說:佛法即是「智慧之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透過聽聞正法、讀書閱藏、諦聽正解、正聞正思,才能得到真理的智慧。以此所發的智慧自然能通情達理、靈巧通達、明辨是非、明理隨緣、明因識果、斷盡煩惱、轉識成智、解脫自在、成就辯才,將佛法智慧廣為宣化。
慈悲門:
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盡大悲。
有了般若的啟發,我們就能認識到眾生本是一體,將人我對待一併泯除,自然是真真實實的由人我是非中超越出來。以眾生苦為己苦,從而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誓願,利己利人,達己達人,依此培養善美的法因緣,開創圓滿自在的燦爛人生。
方便門:
智慧門屬自利,慈悲門屬利他,悲智雙行以攝化眾生而成方便門。
《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經中的「法華七喻」是最能表現佛陀方便言教的顯著特色。所以,佛陀的教化最擅長觀機逗教,也就是能以譬喻言辭、無量方便,對老人說老人法,對兒童說兒童法,對商人說商人法,對軍人說軍人法,完全「應機施教,對症下藥」。
佛陀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化世益人,如:佛陀借由包裹檀香的紙張及綁魚的繩子,教化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以盆穢不能裝進清淨法水,教育羅羅,使其覺悟;以「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的偈語,令波斯匿王知曉身體健康之道。以「逆風揚塵」,說明惡意傷人者,果報還自受;「盲龜浮木」,說明人身難得;「鬆緊中道」,說明修行如調琴,要不緩不急;「兩鬼爭屍」,說明無我的真理等。一切種種的譬喻,都是佛陀依照眾生的個性、興趣、需要,以善巧方便來教化,發揮教學上的最高藝術。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利生是三寶弟子的責任與使命,歷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講說度眾,有的以慈悲濟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示範。佛光山承襲佛陀教法,弘揚人間佛教,秉持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廣開無量方便法門,隨緣度化,這便是廣弘正法以饒益安樂眾生最佳的寫照。
佛光山頭山門的對聯:上聯是「問一聲汝今哪裡去」,下聯是「望三思何日君再來」,橫批「回頭是岸」。大師念念菩提、心繫眾生,希望大眾在生死苦海中,能回頭是岸於及時,迴入三寶門中依三解脫門而修行,令行者開啟智慧將身口意導歸於正確,棄除貪、瞋、痴等惡習;令其以慈心佛性,過一個健康、自在、快樂的人生。進而學習佛陀以身證道,施設種種方便來啟發眾生自利利他的精神,達至和諧、圓滿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