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那一年,台灣原住民在巴黎發聲現身

林明德 |2012.07.27
954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八年,原住民傳統樂舞訪歐團以文化交流方式突破外交困境,在巴黎發聲現身,讓國際社會聚焦台灣,見識文化的魅力。這場演出為台灣文化藝術豎立新的里程碑,也為文化大事紀平添重要的事蹟。二十五年後,我們回顧這次民俗藝術的國際交流,發現其影響之深遠,仍然值得我們反思、借鏡。

一九七九年,「非歐洲藝術聯盟」成立,有六個國家地區的文化藝術研究機構加盟,如:日內瓦民族音樂學工作室、巴黎世界文化館、柏林國際音樂學研究所、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研究所、義大利米蘭劇院中心等;其宗旨目標為:超越國家界線,致力於搶救各國傳統藝術。

台灣原住民傳統樂舞訪歐團的成軍是一種機緣,回想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一九八七年,德國的民族音樂家托馬先生千里迢迢來台灣,拜訪文建會陳奇祿主委,表明採集原住民傳統藝術的願望。陳主委立刻安排基金會創辦人許常惠教授、副董事長徐瀛洲先生餐敘,並進一步討論採集工作與延伸的計畫。接著,由許、徐二老陪托馬走訪布農族的音樂、阿美族與排灣族的舞蹈。托馬深受感動且表示,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產,相當珍貴,應該向國際的學術界公開、分享。

陳主委敬佩托馬的看法,也有配合的意願。不過,進一步的發展還有待於「巴黎世界文化館」了。該館創設於一九八二年,由法國文化部支持、贊助,其成立宗旨是,在全球各種表達方式、各種文化特質之間,開闢一個長期性的交流和對話場地。館長卡茲納達先生是創辦人許教授的文化知己,深具國際視野。一九八八年,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太平洋節」(Festival Pacifique),以介紹太平洋地區的民俗音樂與舞蹈為主題,邀請了台灣、紐西蘭、東加王國、庫克島、菲律賓與新幾內亞等地的民俗團體參加表演。

台灣獲接邀請,陳主委認為機不可失,全力支持,同時突破行政層層關卡,立即與許、徐二老接洽,強調「純粹傳統」——原汁原味的表演方式。並且敦邀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辦。「中華民國山地傳統音樂舞蹈訪歐團」,終於在一九八七年成軍。該團由台東馬蘭阿美族、海端布農族與屏東三地門排灣族所組成,成員三十六人。工作人員則包括音樂顧問許常惠、領隊華加志、團長徐瀛洲、舞台監督蔡麗華,陣容之專業與堅強,於此可見。徐團長兼製作人,凡事謹慎、細心又投入,為求完美,計畫執行了一年,包括前階段的田調、耆老訪談與記錄,與後階段的半年「集訓」。蔡麗華教授回憶說,當時各族酋長、長老紛紛反映:原住民的音樂舞蹈是以大地為舞台,無時間限制,大家盡興歌舞,少則三小時,多則通宵達旦。不過,為了符合舞台表演規則,他們再三解釋、費心指導,希望團隊能在國際舞台上有精彩的表演。

徐團長與助理徐韶仁父女親自執行訪問團的相關事宜,精心撰輯表演節目介紹,包括表演曲目的意義、演出內容及族群生活背景等,並翻譯成多國語言,為國際文化交流做最完善的準備工作。演出時間為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六月十七日,演出地點包括法國、瑞士、德國與荷蘭。巴黎世界文化館的「太平洋節」由台灣山地傳統樂舞揭開序幕。九十分鐘表演了二十七支樂舞,郭英男領銜的阿美族十二曲、李天送神父率領布農族十曲特別是〈祈禱小米豐收歌〉(昔稱八部合音,今正名為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一鳴驚人,觀眾與樂評齊稱「天籟之音」。而排灣族也不遑多讓,五曲表演,高年八十多歲的女巫,形象獨特;鼻笛清音,婉轉入耳,使人大開眼界。平珩教授讚嘆:簡直是國家舞蹈團的演出水準。難怪演出震懾歐洲,所到之處觀眾為之傾倒。

訪歐團載譽歸國,曾引起國人熱烈迴響,也帶出多重的意義:一是打開台灣文化藝術的能見度,讓世界看到台灣;二是提升原住民音樂舞蹈的文化、藝術價值;三是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在本土化挺進國際化,宜考慮精緻化,以彰顯特色,分享國際社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