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育、不養」三不現象愈文明的地區愈嚴重,歐美、日本、新加坡,幾乎都在探討如何鼓勵生育,雖然「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補助、減稅、育嬰假是普遍推行的方案,不過仍收不到明顯效果。
台灣不少鄉鎮,雖然財政窘迫,仍咬緊牙關補助生育,愈多胎補助愈多。也有補助奶粉錢、尿布費、托兒費、育幼券,甚至硬性規定給育嬰假、陪產假。形式不同,動機一致,都是鼓勵提高生育率。
沒錢萬事不能,但錢也非萬能,年輕人不婚不育不養,原因很多。無論如何,「三不」如果成了趨勢,再多的獎勵也成空談,何況目前的砸錢政策,無法落實到高收入高知識的夫妻,他們雖經濟不愁,卻沒時間照顧孩子。誰會為了小小的金額擔起養育的重責?因此越有責任感就越不敢生,這種撒小錢的鼓勵生育方式反而有反淘汰的憂慮。
德國推出的「奶爸十四個月陪產假」恰恰針對沒時間好好帶小孩的家庭,這無非是重量首先重質的人口政策。台灣目前接受獎勵的生育人口大多是中低層,孩子生了,養育品質未提升,恐為社會造成新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