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黃土高原的山西大同,一睹佛雕藝術的瑰寶——雲岡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只能用壯觀,令人震撼及不可思議來讚嘆。圖/林少雯
文與圖/林少雯
來到黃土高原的山西大同,一睹佛雕藝術的瑰寶——雲岡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只能用壯觀,令人震撼及不可思議來讚嘆。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的斷崖山壁上,有一大群石窟佛像,是中國著名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雲岡石窟是北魏文成帝(西元460年)時代,由曇曜法師主持雕鑿的。石窟依山壁而鑿,東西綿延,橫亙約1公里長,黃土高原的黃色山壁,加上姿態各異、大小錯落有致、形象及色彩豐富的石雕佛像,顯得氣勢恢弘,令人嘆為觀止。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歲月的洗禮,石窟風化嚴重,許多石雕已面目全非,現存主要洞窟45個中,共有大小窟龕252個,雕像五萬一千尊,最大者17公尺,最小者只有幾公分。石窟中菩薩、力士和飛天的形象都生動活潑,色彩艷麗。塔柱上的雕刻,相當精緻細膩。
石窟造像風格可分為三個時期。最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礡,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情;中期雕鑿的石窟精雕細琢,裝飾華麗,顯現複雜多變和富麗堂皇的北魏藝術風格。此期的中國式宮殿建築及佛像龕,被後世廣泛應用在石窟建造上;晚期石窟規模小,但布局和裝飾更加突顯中國建築形式。
從這些改變看來,後期佛教藝術已逐漸中國化。此時期雕像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其「瘦骨清像」則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源起。而石窟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除了是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也反映當時北魏的民間社會生活。
雲岡石窟記錄了印度及中亞的佛教藝術,逐漸向中國發展和形成的軌跡,可見到外來宗教及外來民族被同化的過程。可以說雲岡石窟上承秦漢現實主義的藝術精華,也下開隋唐浪漫主義先河。
進入石窟景區大門,沿著寬闊筆直、兩旁立著莊嚴齊整的石柱和白象大道前進,左轉約二十分鐘即可來到石窟所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早(460-465)由曇曜禪師所開鑿的「曇曜五窟」。此五窟的釋迦牟尼像,表情和體態各異其趣。主像為高13.5公尺的立像,氣宇非凡;洞內其他釋迦像俊美清秀,偉岸端莊,微笑閉目,形態豐潤圓滿,背後放出火焰光紋;窟內的飛天及坐佛浮雕,色彩華美,千姿百態,成為雲岡石窟的「窟徽」。
再往前去,窟群有許多塔洞,塔內雕滿佛像及佛教故事。浮雕許多小塔和屋宇殿堂,呈現北魏建築的形式。其中的洞窟多塔洞、佛龕,其龕楣、帳幔等雕飾繁複,佛像瘦骨清相,飛天亦瀟灑俊逸。
接著可見到一尊高13.7公尺的露天大佛,其造型肩寬背厚、袈裟右袒、面圓、高、薄唇,神態莊嚴。背光的火焰紋和石壁上的坐佛及飛天等浮雕,均細緻華美,襯托出釋迦像的雄偉剛健,是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
許多洞窟內所見到的精緻植物花紋,手持排簫、琵琶、箜篌、笛、鼓等樂器的伎樂天,造型豐富多彩多姿,只能用美不勝收來形容。
十多年前去過敦煌石窟和吐魯番高昌國時代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終於有機會參觀嚮往已久風格迥異的雲岡石窟,果真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