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一六四○~一七一五年),字留仙、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人。年十九中秀才,後鄉試屢次未第。其千古名著《聊齋誌異》,清文壇霸主王士禎為此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且欲以五百兩黃金收購手稿未成。蒲松齡另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等等。
妻劉氏去世,蒲松齡撰〈述劉氏行實〉文,《聊齋詩集》另輯〈悼內〉、〈悼內.又〉、〈絕句〉與〈過墓作〉諸詩以為弔念。
順治十二年,民間謠訛宮廷選女,謠言止息,劉氏歸嫁蒲松齡。蒲母董氏賞譽劉氏,引怒蒲松齡弟媳,遂行分家,蒲松齡僅得田二十畝、蕎五斗、粟三斗,農場老屋三間。蒲妻戮力持家,除了女兒史料未見,長子蒲箬秀才,選任貢生,次子蒲篪功名未第,三子蒲笏秀才,晉任廩生,四子蒲筠亦為秀才,選為庠生。
然而,蒲松齡與劉氏婚後流別四處:「直將家舍作郵亭」(〈家居〉)、「家門暫到渾如客」(〈東歸〉),所幸髮妻善理家政,未勞蒲氏煩憂。唯蒲松齡畢生窮愁潦倒,見〈語內〉﹕「未能富貴身先老,慚愧不曾報汝恩」,其自責愧對老妻可知。
見其悼亡長詩〈悼內〉六首之二:「自嫁黔婁艱備遭,家貧兒女任啼號;浣衣更惜來生福,豐歲時將野菜挑。憐我衰髦留脆餌,哀君多病苦勤勞;幸逢諸婦能相繼,井臼無須手自操。」
首聯言劉氏嫁配之後,生活蹇澀,一家老少陷入困境。「黔婁」為春秋齊國隱士,家貧寧隱不仕,死時壽衾無覆,見東晉陶淵明〈詠貧士〉:「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唐元稹〈遣悲懷〉:「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蒲松齡自比黔婁,劉氏隨嫁,生活頗不稱意;頷聯敘劉氏儉樸勤勞,苦境相忍,洗衣挑菜,苦行當樂;頸聯寫蒲松齡年高齒搖,劉氏經常保留易嚼食物給予蒲松齡食用,然而,劉氏卻因此病中繼續操勞;尾聯言所幸家裡媳婦尚稱賢孝,分擔部分勞務。
元稹以〈遣悲懷〉哀悼愛妻韋叢去世,接著帶著歌妓天涯遊樂。蒲松齡悼念愛妻之情,一生一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