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雄跨年晚會找不到大牌藝人演唱,台灣影視音真的被韓流、陸流湮沒了?文化部昨天召開第五場文化國是論壇,主題「韓流、陸流、華流、台流—如何建立台灣的影視音國際網絡?」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台灣應是閩南語文創基地,製作的影視節目應以全球市場為目標。
文化部昨天邀請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界專業人士,包括相信音樂董事長陳勇志、蝴蝶效應工作室負責人黃舒駿、三立電視台副總經理張正芬、三鳳公司負責人薛聖棻,針對如何維持原創力、如何協助台灣娛樂媒體產業行銷國際,集思廣益,凝聚「台流」風潮。
黃舒駿認為,華語市場夠大,台灣流行音樂已建立華人共同文化品味,而台灣的年輕人創意無限,政府或企業投注更多資源在新人身上,鼓勵他們勇敢挑戰華語天王周杰倫。新人可以先在台灣成名,出專輯、開演唱會,形成經濟規模,再透過網路或其他管道,讓中國或其他國家的人看到。
身為五月天樂團經紀人的陳勇志談到華語音樂發展,認為專業與創意是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兩大利基;音樂創作不應被集中管理,他不贊成像南韓太強權、專一化的發展方式。陳勇志表示,政府應該做的是提供好環境,台灣的音樂創作人自然可以發揮能力。陳勇志強調,台灣流行音樂在華語市場領先,都因多元、有好的創作人才。
張正芬指出,南韓二○一一年輸出電視劇產值達新台幣七十五億元,但台灣只有十二億元。她認為,台灣電視劇有競爭力,但面對韓劇和大陸劇進攻台灣市場,她建議政府應鬆綁置入性行銷規範及境外劇播出比例限制,並積極扶植具外銷潛力的華語電視劇。龍應台表示,文化部會跨部會協調,尋求解決之道。
龍應台表示,現在大陸劇可以在台灣黃金時段播映,台灣劇卻不能在大陸的重要時段播出,不對等的狀況希望未來在兩岸ECFA談判中解決。至於NCC限制電視劇不得置入性行銷的問題,龍應台鬆口表示將尋求跨部會協調。
龍應台呼籲影視音業界,不要太依賴政府,產業界和藝文人士應自強,政府應制定好的政策,不是提供魚和釣竿,而是提供好山好水好環境,讓藝術家和產業界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