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們,來到釋迦族居住地「黃枕邑」弘化。
一天清晨,眾多比丘著衣持將要入城,由於出發的早,還未到乞食時間,便前往一間外道精舍拜訪。與外道出家眾共相問訊慰勞後,外道師說:「沙門瞿曇(對佛陀的稱呼)為諸弟子說法:『若不棄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心等五種煩惱,智慧力疲弱,而成為修道障礙,不能往趣涅槃。唯有善攝身心,住四念處,心與慈相應,無分別、無怨、無嫉也無瞋恚,其心廣大充遍四方,乃至一切世間。悲心、喜心、捨心,亦作如是修習。』我等同樣如此教導弟子,作如是說,那麼我等與佛陀說法有什麼不同?一樣都能說法!」
聽到外道師也是教弟子住四念處,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那麼外道法究竟與佛陀教法有何不同呢?無法回辯的眾比丘心中不喜,沉默不語起座離去。入城乞食後返回精舍,舉衣,洗足已,拜見佛陀,退坐一面,稟報外道師所說。
佛陀告訴眾比丘:「當時你們可以反問說:『修習慈心以何為重而勝其他?修習悲心、喜心、捨心,又為何能勝其他?』如是問,外道將無法回答,有的心驚說些顯外異事,左右話題;有的瞋慢毀訾,不能接受提問;有的一聽默然,低頭思維失辯。
「諸比丘!心與慈合一,以清淨為勝,最為難得,常常修習,身心柔軟謙敬,能遠離障礙菩提的煩惱心而無染汙。
「救度眾生出離痛苦的悲愍心,也是要一再修習,認識到我與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本性空寂而為最勝,自能斷除煩惱障。
「對於一切法起正見,無疑惑,真實信心,相續不斷,所生起的大歡喜心也是要經過不間斷修習,以能識別外境的自性清淨之識為最勝,隨眾生所行之善而讚歎之,不生輕鄙,利樂給益,令其歡喜。
「正直、平靜、平等之捨心,同樣要經過反覆修習,以觀所緣皆無所有為最勝,對一切眾生無貪愛心亦無憎惡,即能捨離怨親苦憂等煩惱。」
佛陀這段開示記載在《北傳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七四三篇。當年聞法比丘不僅明白佛教與外道的不同,心開意解而生歡喜,依教奉行,二千多年後的我們讀來,也對四無量心的實踐有了關鍵性「心」的認識。
佛陀以自身累世的願力與修行,實證高尚的慈悲喜捨之心要不間斷修習外,以與清淨、空性、正見緣起、相應平等為最殊勝。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教我們認識自己,並肯定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崇高偉大、無可取代的,沒有所謂誰優誰劣、誰好誰壞。我們的人生結合了所有「因緣」發展時,「果」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當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而在,就能擁有自信與對生命的歡喜,就能同理他人處境,適時給予所需。
如何保任清淨自心及美好善行呢?星雲大師給予的法寶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三好運動九字真言看似簡單,其中奧義若天天用心思維,天天都會有覺悟的收穫。大師說:「我們的身、口、意,以心為關鍵,有好心就會有好命;有歡喜心,人間才沒有缺陷。存好心,不只是發善心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即使受了委屈、冤枉等挫折,依然都能往好處想、往好處看,使苦的變樂、壞的變善美,用好心來轉變你的命運。」意即我們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慧,自能滅卻無明煩惱,當下即是佛國淨土。
美好清淨的生命活力,不從外得,就在「我願意無條件去做」,而不斷發動它的循環力量,這就是成佛的功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