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報考有七萬五千多人,分發名額共計五萬八千多人,錄取率約八成八,這個紀錄是六年來最低的一次。今年最低登記的標準有採計英文、數甲和物理三科原始總分四十九分,就可以參加登記。相對地,最頂尖的台大醫科預估要五百四十四分,才有可能錄取。
考試取才原本追求的就是公平,但是考試本身就把許多學生塑成考試機器,在分數上見高下,而不是在實力上見真章,這是考試讓人最擔憂的地方。
今年指考國文、英文作文題目很生活化,但沒人拿滿分。國文作文「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最高分二十五點五分(滿分二十七分),另有五百三十九人零分。英文作文「運動」,最高分十九點五分(滿分二十分),零分人數四千一百二十三人。
我們注意到還是有五百三十九名學子,無法用自己的國語來表達想法,有四千一百二十三名考生無法用英文來傳達心意。這些零分考生所代表的是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教育的確有問題,如何改善?可能比媒體所著重報導的哪一組「狀元」是怎麼讀書、怎麼成功的,還要值得關注。
可惜的是,媒體與社會還是看到好的一面,鮮少關注最底層的表現,現在正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著重的就是讓未來的學子,都能夠接受教育成為均才,既朝這個方向,意即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從這個觀點來看,今年指考的這些在最後段的學子,才是最值得教育與拉拔的重點。
教育制度即將改革,「考試引導教學」的時代即將結束,可是如何在均質與活化的教學與評量中,讓更多學子成才,這個重要議題,真的是愈來愈重要,也愈來愈值得社會大眾一起思考啊!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