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佛心 鄭應諧藝念供養眾生

郭書宏 |2012.07.16
2191觀看次
字級
鄭應諧以荷花開落為創作主題,象徵因緣起滅的作品《悟》。 圖/鄭應諧提供非報系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個性求新求變的鄭應諧,有鑑傳統上黃金多運用於婚喪喜慶,鮮少被用來從事藝術創作;二十多年前,他首開先例製作「金茶壺」,沒想到推出後大受歡迎,接著推出鼻煙壺、黃金版畫等「生活黃金」,創作題材力求多元化。

「金雕藝術雖華麗精美,但似乎還少了一味。」茹素向佛二十多年,曾在嘉義福山寺皈依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鄭應諧,幾經琢磨創作與思索後,發現作品就是少了發人深省的「法味」。對佛法有所參悟的鄭應諧,腦海中構思出代表佛陀精神的「佛心」兩字為題,創作一幅詮釋佛法普度眾生的「金雕佛心」中堂對聯。

「佛心」二字在純金的輝映下,益顯莊嚴高貴,兩旁對聯書寫「佛有慈悲開般若」,「心無罣礙即菩提」,筆觸生動流暢,可見金雕鎚工的簡潔俐落。鄭應諧說,打造這件作品歷時三個月,他將慢工出細活的金雕生涯,當作是佛法修行的一部分,「在寂靜的夜裡打造出的金佛心,則代表我一心對佛的虔誠與崇敬。」

達摩一葦渡江 祖師心懸眾生

鄭應諧家中長期供奉觀音,終日膜拜。幾年前,他受中部一家佛寺委託創作《金雕觀音》。打造過程中,他特別將法相進行細緻的面部彩繪,並且仔細地精雕出髮絲及素雅衣襟,費時兩個月完成國內首尊純金彩繪的觀音雕像。這尊純金打造的觀音菩薩坐像,總重近六台斤、高二十八公分,結合工藝、法相之美,價值不菲,鄭應諧說:「這對觀音菩薩信徒來說,價值是無法衡量的。」

運用對佛法的領悟,鄭應諧引中國禪宗初祖達摩「一葦渡江」的典故,雕塑《達摩‧迴》一作,他將達摩一根根的髮鬚,隱喻成所傳授的佛法,而鬍鬚延伸至中土立碑,代表佛法進入中國,也意味著佛法源遠流長,其中渡河的小達摩頻頻回首,傳達祖師心懸有情眾生,以及其法身不生不滅的意涵。

秉持「有佛法就有辦法」的理念,鄭應諧在創作佛藝金雕亦不斷精益求精,像是在《法界遍三千》作品,他以兩公斤多的黃金打造高約一公尺、最大直徑約二十五公分的圓筒,呈現中空的象牙型基座,再從尖端至根部鏤雕二百零五尊佛、菩薩、羅漢,尤其要從薄金片精雕出立體佛像,在在考驗著藝師的技術與耐心。

作品涵蓋佛道 雕出宗教之美

爾後,鄭應諧陸續完成以荷花開落,象徵因緣起滅的《悟》,還有《心經》、文殊菩薩、金龍三太子、魁星等高難度金雕創作。近年來,更以鹿港為背景,完成《台灣迎媽祖》、《鹿港三百年》、《金媽祖》等作品,其中花一年多打造《台灣迎媽祖》,有媽祖廟、野台廟、神轎、涼傘等,更精雕細琢出報馬仔、號角隊、旗隊以及隨香隊伍等三百零八個小人物,還有成排鑽轎下的信眾,個個栩栩如生。

前年,鄭應諧更接受九華山委託,用一百五十兩黃金打造純金舍利塔,這座高五十六公分、寬二十八公分的舍利塔,從底座到上方共雕刻數百朵大小蓮花、雲朵等精細紋飾,還有十二片金菩提葉等,內座蓮花瓣可以放置三顆舍利子,且結合現代科技連接LED燈投射,讓見聞者無不讚嘆。

「讓我最滿意的作品,至今仍未出現。」鄭應諧說,依循大師「人生三百歲」的精神,他期勉自我把握當下、克服困難,持續創作出精湛的佛教金雕,讓人體悟佛法如金般永恆,進而在生命中禁得起千錘百鍊,「琢磨金雕作為佛法修行,我誓言將做到最後一口氣為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