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合山」是經過冷凍後裝飾而成的奶油裱花,唐朝詩人曾記錄了雪白的奶油做成險峻的山形,在宴會場合中,使賓客們的眼瞳映現出晶瑩的光輝。
而擠奶油做出各種造型的工作,則落在擁有纖纖玉指的女性身上。
女性將奶油握在手裡,運用勁道淋瀝滴點出各式各樣的酥山,在唐代稱之為「滴酥」或「瀝酥」(亦作蘇),製作過程中還加入了蔗漿或蜜,於是人們為了這鬆鬆軟軟、甜甜涼涼的口感而著迷了。
吮其味則峰巒入口,玩其象則瓊瑤在顏。隨玉箸而必進,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倘君子之留賞,其捐軀而自徇。
唐人用筷子夾起美玉般濃稠的酥酪,入口即化,既甜蜜又滑膩,如果有人做這道美食以饗賓客,為了這極大的享受,死了也甘心。
開元年間進士及第的王泠然,其出名的愛官和愛女人均載於史籍《全唐詩》、《新唐書》及《唐摭言》裡。他為了蘇合山欲仙欲死的理由,恐怕還有一層來自對於女性的幻想,五代詞人和凝的〈春光好〉可以解釋這層幻念:
紗窗暖,畫屏閒。嚲雲鬟。睡起四肢無力,半春間。
玉指剪裁羅勝,金盤點綴酥山。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
春天剛過半,美人睡起慵懶無力地倚在紗窗後、畫屏間,雪白的玉手剪出彩色的紙花,妝點著金盤上的一座酥山,心底的祕密,「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可能都與這座金盤點酥山,以及即將展開的宴會有關。
《新唐書》同時提到了大臣拜官之初,獻食於帝王,其中就有幾樣奶酪點心,可知雪樣的酥酪本身一直閃爍著皇室御用的光采。
而這道象徵宮廷女性潤白如霜、華貴氣派的食品,在歷代詩人眼中早已是名花的化身。唐代王建形容嬌嫩凝豔的白牡丹為:「月光裁不得,蘇合點難勝。」皮日休詠白蓮則云:「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風渾訝雪生香。」
及至宋代,詩人更為為它的皎潔形象賦彩,辛棄疾的〈菩薩蠻〉:「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裡嘗新慣。」玻璃、琉璃、水晶等手工藝品的發展,使的酥山被盛進透亮晶瑩的器皿中,距離我們現代人對冰淇淋的享用樂趣彷彿又趨近了一步。